杜氏家规读后感 篇1
这个星期天,我读了《颜氏家训》。顿觉古往今来,教育之法,一以贯之,忌急功近利。教育之先,应以仁为本。不仁不义,纵有满腹经纶,也为人所不齿!而今,总有许多孩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骄横放肆,究其原因,正如颜氏所言,在孩子幼儿时期“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此有爱而无教也!
养而不教,禽犊之爱!小孩子要吃什么、要做什么都从心所欲,该训斥的时候反而夸奖,该责罚的`时候反而欢笑,待到长大,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再怒不可遏地去打骂教育,只会增加孩子的叛逆与怨恨。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商场,公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一旦愿望得不到及时满足,便大喊大叫、撒泼打滚,弄得家长狼狈不堪,这都是从小养就的毛病。因为大人总是缴枪投降。日积月累,若孩子日益膨胀的物欲得不到有效控制,即如洪水猛兽,家就成了银行,父母就成了奴婢,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甚至弑父杀母的都大有人在。这难道仅是孩子的过错吗?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宠物,吃好喝好穿好就行了。施以教化,才能尽享天伦!
杜氏家规读后感 篇2
许多人可能都不怎么了解《颜氏家训》这一本书,因为这是一本文言文,又是教育书,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枯燥、无聊,甚至心生厌烦。可是呢,就在一个月前,我读完了这本书。
实际上《颜氏家训》虽然是古人颜之推写的,文章比较难理解,但是在每一段家训的后面都会有注释,译文,有些还会有相关人物、内容的图片和介绍,让我们更加深入,走进古人的生活,去感受他们严谨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里的家训虽然是颜之推制订以警示后人的,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其中有许多条也适用于当代人民。比如子女要孝顺父母,为人要正直、勇敢,这些都是理所应当要做到的,是人的本分。古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虽然已被当今社会否定,现在推崇自由,平等,以理服人,但是我认为它虽然简单,通俗,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也确实能够起到一些作用效果,否则这也不会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了。
我选择《颜氏家训》为暑期读物的主要原因是我喜欢文言文,我能够读懂它的文字,体会出作者的意境。虽然文言文比较难,可是我就是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它,想去读懂它。
《颜氏家训》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知道该如何处理我和别人的关系,该怎么样去对待别人。其中有一些可能以我现在的水平还无法去全部读懂,消化和吸收,但是我在这本书里学到了一些知识,礼仪,我想我也有了收获,也就不算白读这本书。
杜氏家规读后感 篇3
钱穆先生推崇有关人生教训的书,我据此拜读了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影响巨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作者以其三经世变,身仕四朝的人生经历,向子孙后代们提出了囊括“立身、治家、为学”等方面的建议和要求,足见其“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殷切希望。
我在阅读《颜氏家训》的过程中,对作者讲述和治学相关的内容十分有兴趣。书中第十七章《书证》引发了我一些思考。《书证》是作者对经、史典籍所作的零星考证,也是其读书心得的整理。所考证的地方都是作者读书时发现的疑窦,再旁征博引,充分举证。最终得出自己的'见解,有较强的说服力。
古人严谨考证需要锐利的眼光和丰富的知识,如今治学何尝不是。老师常说多看论文,学好基本功,再去找有问题的地方,就能写出好文章。平时的学习就成了的积沙成塔的过程。只有很强的基本功,才能在证明论点,解释名词,提出理论的时候,广泛引用与之相关的文章、理论、书籍,甚至遣用数学,拈使理化,最终才能使我们的文章行文流畅,论证充分,结果严谨。但如果只是一昧纵观群书,驳杂不精,甚至只读不想是很可怕的,至圣先师孔子就告诫弟子“学而不思则罔”。由此见得,在拥有了很强的学科基础后,还要能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比如,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不同理论的分析过程,相似问题的补充等方面,都是很好的灵感。再利用自己的丰富的知识进行分析、解释、论证就能出好的文章。可见,《颜氏家训》对我们现阶段的学习仍有借鉴作用。
以上就是我读《颜氏家训》的一点收获,但此书远不止这一个好处。兄弟相处可以听其友悌至深,有志文章可以学其理心气骨。而贪玩好豫者方愧于握锥偷斧,厚貌欺世者能惧于照胆之镜。孟子所云“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杜氏家规读后感 篇4
现代学校教育中的某些错误导向,严重地误导了家庭教育,甚至某些“专家”还有什么读书会使人变蠢、熟读饱含着人生智慧精华的经典与名著,会使孩子不合时宜等等谬论,使得一些家长不敢让孩子读一些经典与名著。这种太合时宜,极端功利,极端短视的市侩教育观,实在太误人子弟了。
因此,我们有理由明确地宣布:一个人,在少儿时期,就应该以“读万卷书”为主要任务;包括阅读的质与阅读的量;当然也不能忘了他们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思考,在“读万卷书”过程中力所能及地试干。待青春之后,才逐渐指导他们,甚至驱赶他们去实践,去理解,去体验,去“行万里路”,去实践书本上读过的经验与智慧;当然也不能忘了继续读书,在“行万里路”的途中见缝插针地读书。千万不要反过来,倒行逆施,幼小时就搞什么研究,而不让他读书;到青年了成人了,还不肯放手,还像老母鸡似的,把他圈在自己的翅翼之下。
笔者认为,人生小时候,精神专注,长成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必须早早教育,别失了良机。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有长时间的注意力,超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熟练的操作能力,临事的机变能力,等等,这些大都是要靠早教来养成的。然而人的境遇不同,有的人小时候失去学习机会,还必须老来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古今中外,不乏少年得志者,亦不乏大器晚成者。假如只是叹息错过了太阳,那么你又会错过月亮。现在的家长比笔者要年轻,在教育孩子学一点的时候,自己也应该趁机“揩点油”,也跟着读几本书。不为别的,只为自己更充实一点。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提高素质。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如果真能落到实处的话,不光孩子的教育要上一个台阶,江苏民众的文化层次也必将上升一个台阶了;也就是说,将向和谐社会迈进一步了。
杜氏家规读后感 篇5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例宏大的家训。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典名著,始作于北齐,成书为隋朝,主要是叙述立身的治家之法,以训子孙,教育子孙后代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因为这本书堪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故细细品之,并望与友共勉!颜之推之前,虽然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颜氏家训》一经问世,即产生了重大影响。历代学者给予高度评价。王三聘称颂“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王钺评价更高,认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最重要之处在于对颜氏后裔产生直接影响和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拜读全篇文志后,结合现实生活,颇有些许感受,所以就“治家”、“教子”、“勉学”、“养生”四篇精华之作一一展开与大家分享!
《治家篇》;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实行影响的。所以说,父不慈子就不孝,兄不友爱弟就不恭敬,夫不仁义妇就不温顺了。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辱,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惩罚来使他们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就能改变的`了。家里没有人发怒、不用鞭打,那童仆的过错就会马上出现;刑罚用的不确当,那老百姓就手足无措。治家的宽仁和严格,就好比治国一样。
《教子篇》:现实生活中,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家长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的再狠毒也树立不起你的威严,愤怒的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的好: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养成为自然。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熟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很有道理的。
《勉学篇》: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是专一的;长大以后,思想就会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记得很小的时候背诵过的一些诗句现在还朗朗上口,但年龄大了之后,特别是现在就差多了。人确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会逐渐减退,但是当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后就不那么困难了。总之,早学比晚学好,晚学比不学要好得多,不是吗?多数人到了30多岁就自以为太晚而不去学习,真的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幼年学习像太阳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到要好。
《养生篇》: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卷入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丧命,进谗言、藏恶念而致死,君子应该珍惜生命,不应该做这些事情。干忠孝的事情而被害,做仁义的事情而获罪,丧一身而保全家,而利一国,这些都是君子所不可推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