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庄子对话作文 篇1
昨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回到了春秋时代,看见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数不清的地摊、小贩……
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孔子学堂”走一趟,亲自侦察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是真像书上写的一样。我从小贩那儿借了一双布鞋、一件破烂的衣服,又买了一长串香肠,问了路,便一路小跑了去。
这时正是下午第6个时辰,不上课,学府里无声无息的。
孔子正在竹林里专心地读书呢!我深深地鞠了个躬,叫道:“孔先生!请收下我吧!”我哭着说,“我叫彧艺,家在山上很偏僻的地方,我娘病倒在床上,父亲因战争而死……”
孔子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我把一串香肠给他做学费,孔子便很乐意地收下了我。
第二天一早,孔子还在读书,我不想打扰他,便藏在一棵大竹子后面。
上课时间到了,学生们被孔子安顿在座位上,这时,我忍不住“嘿嘿……”地笑了一声,孔子发现了,便把我介绍给了大家。
下课时,学生们散布在竹林里歇息,我问孔子:“孔先生,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我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我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对我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我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您说得可真叫我迷惑,既然他们比您还要好,为什么还要您来教他们呢?”孔先生亲切地告诉我:“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三个学生各有优点,但是还要不断地学习啊……哦,对了,我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我听了深深地点了点头,我明白这也是孔先生对我这个新学生的教诲啊。
又上课了,我满怀敬意地望着孔先生……
突然姥姥的叫声打断了我的美梦,多么有趣的梦啊!我说:“姥姥,我正和孔子对话呢!”
与庄子对话作文 篇2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孔子的故事》的书,觉得他的做法有点令我吃惊,于是我决定与他进行一次谈话。
不知在何时,我已坐在年迈的孔子的家中,我坐在桌子的一旁,孔子坐在对面,七十岁的孔子此时刚刚经历完十四年的奔波,脸上的沧桑和深邃的眼神已经告诉了我他对于自己浪费精力的懊悔与对世俗的看法。
我开始发问了:“孔夫子,请问您为何在五十五岁时决心已定,准备离开鲁国呢?“
孔子咧开嘴巴,用手撸着胡子仰天长啸,这笑如不细品,则听起来像是遇到了乐事的.开怀之笑,但你细品,就会听出一股悲痛而又不想使外人知道的忏悔,接着他便说道:“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整个中原成为炼狱,百姓流离失所。我只想奔走诸国,游说君主,以礼治国,以仁治国。这一走就是十四年哇!
“哦,原来如此,那您为什么却仍在七十岁时归鲁呢?”我再次发问。
“哎,各国君主们目光短浅,只知攻城掠地,我的志向不能伸展呢!而且这一路我和我的弟子们也狼狈不堪,从这个国家逃到另一个国家,难呀!最终我看准时机才回到暂时太平的鲁国想专心育人啊!”孔夫子摇摇头,脸上浮起一丝苦笑,但眼神中却透露着坚毅。
“原来如此,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夫子,我有点理解您了!”我微笑,孔夫子也莞尔一笑。
听着孔夫子的回答,我细细地琢磨着孔子坎坷的一生,但我同时也想着:求学路不也是如此吗?孔夫子的治国理想虽然高妙,却得不到诸侯支持,不免落败;如果在学习的路上没有人在后面支持你,你也永远只有自己,那么刚学会走路的蹒跚的思想不就会被一阵风吹倒、重重地摔在地上了吗?但他仍在那个位置上,他还能够爬起来,向前行,并多了些不会摔倒的经验,直至成功。那么没人支持的孩子他的坎坷虽然也不会停,但他依然会直面人生,一路前行,直到他想出办法来解决并奇迹般的成功。
我站起来,与孔子握手告别。前路茫茫又怎么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呢。”
与庄子对话作文 篇3
“庄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这是历史中的庄子。
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宋王偃的残暴光、昏庸无道,为庄子的思想造成极大的影响。他一生推崇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但他的无为并不是碌碌一生,无所作为。他的无为是顺应天道。天指“自然”,人指“人类”。在如今人类自认为可以战胜自然的时代,我们需要他的思考,学习他的思想,学会尊敬自然。
生处于战乱时期,庄子早便将生与死看淡。人说他无情,他为亡妻击鼓而歌。孰不知,这便是真正的庄子,全世界在哭泣,唯独庄子在笑;人们害怕死亡的来临,他却不留恋生。他的无为,他的清宁,他的追求精神上的安宁,都注定了他只能是远古的圣人,生活在那片恒古不变的古老星河下,永不逝去。
我爱庄子,并不是因为他的伟大,而是因为他的浪漫,他明知不可能的幻想。在一览无余的草原上,他静卧在矮小的山坡上,阳光轻撒在他不再年轻的面庞上,他正在午睡。一只小小的蝴蝶缓缓落在你颤鼻翼上,它微微扇动着翅膀,一开一合。他睁开眼睛,面露微笑,蝴蝶又飞走了。庄子,你为什么笑呢?是因为你透过那小小的生灵看到了生命的奥秘吗?还是你根本只是纯粹的感激自然的友善呢?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你用深沉的声音沉吟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
我敬爱的庄子啊,你是希望变为蝴蝶自由自在的习翔吗?可是,你要知道,当你真正变为蝴蝶时,你又会怀念身为庄周的时光啊!毕竟,丧失是常态,获得才是异态啊!
你明明拥有无数的思考,但为什么不去做官呢?我知道,你是孩子气的,只是固执地不愿为俗事所累,所以你是圣人庄子,而不是宰相庄子。
你总是忍耐,默默接受命运的'不公。总是微笑,一直向前聆听彼岸的朝歌;总是无畏;心甘情愿做不同于人们的“异类”。在混沌的夜中,你一睡便是千年,你是否会叹一声人生如梦,又可后悔自己未能完成的事太多了呢?
有人说,你是拜月的庄周,是迷梦的蝴蝶,但我眼中的你只是个常怀赤子之心的文人,随心随性。
与庄子对话作文 篇4
第一次知道《庄子》并非是在什么书香盈室的图书馆里,也不是在什么哲学或者文学杂志上,而是在一本被多数“学者”所看不起的所谓“网络文学”中,是一本《神游》让第一次我窥见了一种奇妙的,有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那时起我便对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名叫庄周的人感到一丝好奇,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正是因为好奇我拿起了《庄子》,而拿起后便再没舍得放下。那“坐忘”、“心斋”、“婴宁”铭刻在我心上,再也抹不去了。而随着对《庄子》的阅读时间一天天增加,我对那位被后世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子也越发敬仰。
因此我读了很多关于后人评价庄子的资料,其中或褒或贬,庄子本人也是或人或仙,其中虚实我无从考证,但这却让我不禁想到,我眼中庄子又是怎样的呢?
人的性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庄子是人,自然也是如此的,但他的人生却有着一个永远不变的中心,那就是,逍遥。
少年时期的庄子,在我看来是率性任真的,他对这天地自然,造化万物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他的身心似乎从不属于市井,只属于山野。
少年的庄子常常在山边溪畔流连忘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看着那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水面,迎着那温和柔顺春风,他会觉得无比的自在,无比的逍遥。看到水里的鱼儿他会感叹鱼儿的欢快,鱼儿的自由,开到绚烂的花朵,他会天真的问,花儿花儿你为什么这样红。在我的眼中,我的心中,少年的庄子便是这样的,这样地热爱自然,这样地率性任真。
青年时期的庄子非毁礼法,他看厌了中原诸侯名为仁义实为盗贼的行径,所以他离开了宋国,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南访楚越,为的是寻访古风,寻找他心中那没有礼法,万民皆自然的理想世界。在那少与秦塞通人烟的楚越之地,淳朴的民风让庄子忘记了世俗烦杂将自己融入了天地,融入了自然。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南华真人体会到了“坐忘”的境界。
“仲尼蹴然曰:‘何为坐忘?’颜回曰:‘堕(隳)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中年时期按照儒家的说法正是有所作为的时候,而庄子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却也做起了官,一个油水不小的漆园吏。但是庄子自己似乎不在意这漆业所能带来的利益,并不贪污也不受会贿,谁家需要漆了庄子便给他,从不索取什么,即使这样可能会被某些“不法分子”用来谋取利益,庄子也从不在意,只是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官,拿自己应得的俸禄。他做官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罢了,庄子是人,即使他的精神世界已臻极高的境界,但是现实中他还是肉体凡胎,肉体凡胎是会饿的,所以庄子做官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陶渊明,那位在庄子千年后的隐士,潜以一篇《归去来兮》结束了自己的仕途,而庄子呢?
庄子虽然入仕了,但却没有失掉自己的本心,他依然是要逍遥的,为此南华想到了“心斋”。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不过,当宋国政变时,庄子想到自己的养生之道,那趋吉避凶之道,方猛然觉醒,辞官回乡了。
老年的庄子依旧是自在逍遥的,从不去强求什么,虽然没有什么荣华富贵他却也怡然自得,而且即使年的风雨已让他看透了许多,便是生死他也不在意了。
对于死,庄子并不畏惧,甚至有些向往。早在他青年外出游历时,他便会通路边的骷髅聊天,言语间死后的'世界时很美好的,没有压迫,没有礼法的禁锢,自在的很。在他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庆祝自己的妻子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返回了本源。而到了庄子自己要面对死亡时,他的弟子要厚葬他,但是他拒绝了,他是这样对自己的弟子说的。
“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斋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他的弟子怕庄子被鸟吃掉,庄子如是说道。
“在上为鸟食,在下为蝼蚁食,为彼夺此,何其偏也。”
自然而然地死去对于庄子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也许死对庄子来说不过是蝴蝶梦醒,物化而回罢了吧。所以他才能如此坦然,如此的欣然而去。而古往今来能够如此看待生死的,有几个?如南华真人这般“大梦一觉,视死如归”的有几个呢?
由生到死,南华的逍遥从未变过,游历也好,入仕也罢,在庄子的一生充满了种种变化,但是自始至终他那颗逍遥的心却从未失去,在那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坚持自己心中的到而未同诸侯合流,他放弃那唾手可得的相位,放弃荣华,放弃富贵,只是为保己心不乱,保住那颗清澈的,率性任真,无拘无束的道心。
在庄子的心中他的道便是如他自己一般,可以说是道在我在,道亡而亡了。
人生在世,但求逍遥二字,无拘束于礼法,无禁锢于功利。“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他的逍遥不单单体现在人间,他的逍遥起于俗世却又超脱了凡尘,超越了生死,超脱了天地。
这,便是我眼中的南华真人、逍遥大圣——庄周。
与庄子对话作文 篇5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斜阳晚照下的河边悠然的摆弄着他的鱼竿。有经邦济世之才,虚怀若谷之量的他抛弃了那个时代。他义无反顾的选择属于他的人生。不与世俗争名利,只在深山求逍遥。楚王的盛情相邀只换来他的淡然谢绝。他是一向视权贵如腐鼠的,在他眼里,窃国者诸侯,与盗贼共事岂不是对他的侮辱?自嘲曳尾涂中的他却有凌云之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豪言是英雄的气魄与哲人的睿智最完美的结合。他人最大的志向不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间过上极尽奢华的生活,得到万古流芳的美名,谁看到了头上高远的天空?别人俯下身子,只有他昂着头。一贫如洗的他永远不会放弃他的尊严,魏王嘲笑他的潦倒,他立即讥讽诸侯的昏庸。如此桀骜不驯,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气示人。
孔子哀叹累累若丧家之犬,比起庄子,实在是相形见绌。孔子永远弯着腰,庄子却从不低下他高傲的头颅。他也有无奈的时候,不是源于君王不听忠言的苦痛,也不是国势危如累卵的压抑。而是源自对物与我,肉与灵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思考。是梦境还是现实,他迷茫了。也许,只有他会迷茫,在那个人人为功名利禄而生的时代,谁能把眼光放到如此的高度?他又是可爱的,濠梁之上的辩论让人忍俊不禁。惠子中了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圈套,他的思想不依托于艰涩的文字,而是活泼的故事。傲骨只外,还有和气。凛凛之中,透着亲切。孔孟总是以教导人的姿态讲话,韩非总是发号施令,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永远与功利紧紧相连,少了几分真诚。汪洋恣肆的'文章,带着浓厚的浪漫。诸子的文字毫无韵味,只有他能给人美感,一种到了极致的美。同时慨叹人生苦短,孔子说逝者如斯,他却道白驹过隙,哪个更美?
从文学与哲学的角度不足以全面了解他,他还是古代科学的先驱,无论是类似于原子的理论,还是数学中的极限思想,都是极其超前的。那些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士大夫还在依靠神灵的庇佑,哪会想到这些?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注定他不会被人理解。也许,在他人眼里,他只是个衣不遮体,食不充饥的乞丐,只是个不拘成法,特立独行的狂人。他注定会生活在无休止的孤独里,孔孟成了至圣先师,韩非的思想统治了上千年,墨翟的理论偶而还会被人提及,唯有他的思想被斥为家人言。只有零星几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与他神交。即使这样,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他们只把庄子当做精神上的导师,而不是推心置腹的朋友,更不是大成至圣的圣人,他的思想,只是山水突围的理论武器。诸子之中,孔孟太虚伪,韩非太冷酷,墨翟太平庸,老聃太消极,孙武太权谋,王诩太迷信,惠施太势利。只有庄子用一颗真诚的心感动着中国人,用一种超人的智慧教育着中国人。斯人已去,虽死犹生。生与死,它们的意义是那么深刻,另人琢磨不透,直到遇见了他,一个重塑我灵魂的人——庄子。
开始,我一直天真的以为,人生最大的事情,是生和死,但是“鼓盆而歌”的故事却激荡着我的内心。
试问,如果你最亲近的人离你远去,你是痛苦流涕,还是放声高歌,面对妻子的离去,你万万想不到,庄子竟然敲着盆盆碗碗在一边低声吟唱,这时的庄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是喜悦吗?还是悲伤?当惠子问起,面对亲人的死亡,为何还这样沉着冷静,他的回答却另人难解。他说:“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他将亲人的生死看得如此的平淡,那么他自己的生死应该更微不足道吧!
庄子死时,弟子们痛哭流涕,因为庄子对他们有恩,他们却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而庄子却说:做人不能太偏心,你买棺材,蝼蚁食我,你不买棺材,我暴尸荒野,乌鸦老鹰食我,你为什么非要让蝼蚁食我,不让乌鸦老鹰食我,那样岂不是太偏心了。
连生死都看得如此平淡,那么对于庄子而言,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功名,财富,还是地位,不,庄子视此为粪土,但是他自己的人格与精神却另人敬佩不已。
超越了生死,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此时的我,再也不把生死看得那么重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灵魂,而庄子,才是我灵魂的工程师,才是值得我一辈子追求与学习的人。
与庄子对话作文 篇6
想到庄子,我心里是怀有无比的敬意和钦佩的,但始终又有些凄凉苦楚夹杂着,让我好似哽咽着一口火,烈到让人窒息的泪,但咽下去的却是寒撤背髓的冰。我眼中的庄子好像是一团火,一团埋藏在暗无边际的海底的却不肯熄灭的火;我眼中的庄子是一头死去的神象,灵魂躲藏在蚂蚁体内仰天长啸;我眼中的庄子是一条横亘冥海的巨鲲,却渴望一亿九万里的.翱翔自由!庄子是弱小中潜藏的伟大,是砂砾中磅礴世界,是浊世中的谪仙,他落魄但安然无恙。
他无功但至圣!
伟大的人同样也是极端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主宰一切,一手执矛一手执顿,自我伐戮着。但现实中却屡屡碰壁,痛苦坎坷着,就因为他们是时代的觉醒者和代言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剥开表象直指本质。因此,他们注定是痛苦的!庄子亦如此,也并大多数人眼中,庄子是一个消极避世的隐者,从他的文章和他的思想主张中,很少会找到孔子的仁爱礼德,也很难找到孟子的国家天下,他极力避开这些,全身心的回归自然,他是蝴蝶是鹏鸟,是游鱼,因为只有化身自然万物的,他才心神自在,逍遥安然。单着真的是庄子的全部吗?
是的,伟大的人都是极端的人,他们拥有绝对的是非观念,他们也是情感属性最强烈最敏感的人群。所以,庄子的消极退避,庄子的自由安然,庄子极力追求的逍遥,而无所侍的精神境界。甚至于到了最后的,我入蝶之梦还是蝶入我之梦的恍惚难辨,都是他在污浊的现实中求而不得,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归宿。庄子有怒,有悲,有苦,有求不得,这骨铮铮节操高洁,目空权势利禄,就像醴泉栖梧桐的凤凰目空猫头鹰抓下的腐鼠一样,也因为他的这些情感倾向让他被污世束缚的躯体有了他身鲲鹏的意思,这是需要如何强大的灵魂和细想才能做到的。
庄子,一个神一样的凡人,一个凡人一样的神。他的率性自在,他的超然通达,他的顺天知命,都融入在他那汪洋恣肆的文字中,并终将渗透到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的精,骨,血和灵魂中!永难为时间消逝!
与庄子对话作文 篇7
鲲鹏的形象在中似乎留了-道痕,很熟悉又有些陌生。以前当然是知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样的名句,这次赏后更深入地看到了庄子的眉宇之间。庄子的逍遥之意注入到文里,使每个字,每个标点都有一种酒脱的气概。庄子在战国时期生活,长期的纷争战乱使他开始向往更高更远的地方。看着世间万物,他幻想着自己变成这物,可大可小,心中自有轮廓。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无为而治”是这学派的中心。庄子的“无为”体现在万物,这何不是一种狂?在这个年代,他的心早已飞了出去,怎会局限于此?这个地方,已经容不下他的思想,他的一举一动。
落到生活中,我还看到了他与惠子之间的'斗嘴。庄子是善智辩的。由于他自己本身的快乐,导致他看的万物仿佛都是快乐的。他偷换概念,表面似乎辩赢了惠子,可在逻辑上,惠子是更胜一筹的。他似乎很骄傲,看到的万物不过是他的装饰。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他的高度几乎无人可以真正踩稳脚跟站立着,与他平行。
蔚蓝的天空中有一只鹏,它借风而盘旋直上;水中有一群鱼儿,它们悠困地来来往往。现实与幻想的分界原来也是有空间的,庄子便站在那里,傲倪万物。
与庄子对话作文 篇8
诚信,即诚实守信,不违背诺言。诚信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能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助人成功,能够使人交到知心朋友,能够使人在商场驰骋,百战百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为人处世呢?就象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走呢?由此看来,诚信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
秦朝的商鞅为了在百姓心中树起对他的信任,进而顺利实行他的变法运动,在西城门口贴了张告示说:“谁要能把城门边的木柱搬到东城门就赏十金。”一开始百姓都不相信他,以为他是开玩笑的,因此一连几天都没有人去做这件事。商鞅误以为百姓对十金的奖赏不满,又将悬赏金额提高到五十金。百姓更加难以置信,议论纷纷。顿时间满城风言风语。一个壮汉路过城门,恰好身上没有盘缠,就将木柱搬到东城门。结果商鞅真的.赏给壮汉五十金,百姓看了目瞪口呆。没想到商鞅是这样的信守诺言。对他感到信任,于是就支持、相信他所推行的变法运动。正应了那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商鞅正是从树立个人的诚信开启了他政治上的成功。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对待朋友,不可以欺骗朋友的感情,否则你将永远地失去这个朋友。而且这个不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影响到以后在社会为人处事的问题,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
诚信,并不是口头上的允诺,而是要靠实际的行动来体现。我们要学会诚信待人,并在现实生活中用点滴的积累去打造人生的“信用卡”。这张“信用卡”会帮助你获得知心的朋友,获得真挚的感情,获得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财富,获得商场和官场的成功,最后通向成功的彼岸!
让今天的点滴积累成为明天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