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足迹后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长足迹读后感 篇1
又到了读书分享时刻,有拖延症的我终是在最后一刻把它读完了。其实也并不是非要拖延。而是到年底了,学习生活都变得异常繁忙,越忙人也就越懒,使得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听说拖延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
从这一点出发,正好印证了《终身成长》里面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而我这种通过“拖延结果”来判断自己能力的必定是固定思维了。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舒适。
那么这样的思维有没有方法改变呢?卡罗尔·德韦克就在《终身成长》里告诉我们——可以!作者在最后提出来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也就是去拥抱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正常人类都是如此。
第二步:观察。就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什么时候回来?当你了解了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并明确了激发他出现的原因,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第三步:命名。来给固定型思维人格起名字。会不会用生活中的,某个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中的人物?又或者你给了他一个你不喜欢的名字,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第四步:教育。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当你马上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请做好准备,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的到来。当你遇到挫折,这是他再次出现的好时机。不要镇压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时,告诉他你是怎么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在理想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如何去帮助那些同样在旅途中的人。
所以,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而偶然得来的成功也并不可靠。希望我们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它并不是为了打垮你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带给你成长的机会,从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成长足迹读后感 篇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短短一眨眼的功夫就上完了小学六年。我们也从孩提的天真到了成熟,从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人到陌生而又熟悉的同学——我们成长了不少。成长的足迹并非无人知晓,也并非人人知道,知道足迹的,也就只是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罢了。
东方刚泛起鱼肚白,春风一阵又一阵地向着学校吹去,怀着急迫的心给校园增加一片阴凉。虫儿随着风儿飞去,怀着欢乐的心给学校增加一响声音。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到学生们三三两两走在熟悉的上学路上。
留下我足迹最多的,无非就是教室了。一步一步,一蹦一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记忆里的一点一滴仿佛就在昨天。二年级时,面临的拦路虎是“健忘症”。
二年级时的我很“健忘”,在课堂虽很认真的听着老师讲话,可到了中午,老师的作业就在脑海里一点记忆也没有了,只得问别人:“小张同学,作业是不是......”第当我千辛万苦从我的“垃圾堆”里找到卷纸,路上又遇见小王同学,问:“你带语文书干什么呀?”“背呀”!之后又回到教室,一般重复几次才能好好的回到家。之后每一次老师说作业时都会拿一个笔记本记住,可几次又找不到,只得在买。每次买完笔记本的第二天一定能从桌子里或书里发现。从此,我改正了“健忘”的毛病,将桌子清理的干干净净,这时我才明白这样做的好处。
六年过去了,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判若两人。当时光流逝时,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也得到了许多许多......
成长足迹读后感 篇3
现在的我,远不如小时候那么无拘无束,但却比那时候成熟了许多。现在,当我再一次回头去看看这些令人难忘的回忆时,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些成熟的痕迹,就如同一个个脚印一般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题记
小时候的自己,总想要长大,就经常偷偷地穿大人们的衣服,总认为这样就已经长大了。那长衣长裤,被我们一次次的拖在地上,盖住半边脸的大帽子,总是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撞树”。总用这样的造型去和小朋友玩耍,虽然衣服不合身,但也十分开心。
小时候的自己,总是喜欢画画。母亲是老师,家里有着数不清的粉笔,我用它们在墙上画画。画根本看不出来画的是什么。但心中的那份只属于我的喜悦,如潮水般涌来。
小时候的`自己,总是缠着父母。父母一回家,就缠着他们,陪我玩游戏、看电视。那时候的我,认为玩游戏就是最快乐的事情。张开双手在院子里乱跑,就觉得自己想天空中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
小时候的自己,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言行。那时候的我,连普通话都说不准,也经常做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小时候的自己……
从小时候的我到现在的我,变了很多,真的变了很多。天依旧那么蓝,云依旧那么软,花依旧那么香,太阳依旧那么亮……可是,随着成长,我变了许多、许多……小时候的我会随便穿大人的衣服,现在的我会认真地把大人的衣服叠好;小时候的我会随便画画,现在的我会画出一幅像样的话画;小时候的我总缠着父母,而现在的我会为父母捶背、倒茶;小时候的我总是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言行,现在的我会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做事也懂得控制分寸。
12年了,我变了很多。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稳重,多了一份懂事,少了一份幼稚。我相信,从现在到将来,我还会学到很多。
成长足迹读后感 篇4
随着你一步一步的成长,你会发现,当你的身高正逐渐增长时,你的心志也在慢慢成长。
5岁
5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妈妈,去超市玩吧!”5岁的我拉着妈妈的衣襟说。“好,去超市。”
走在去超市的路上,我四处张望,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阳光温和,绿树成荫,小鸟喳喳,路人欢笑。可是,一抹白色却突然闪现在我眼帘,是一只被废弃的白色塑料袋。当时我立即跑上前,捡起那只塑料袋,蹦蹦跳跳地跑到一只垃圾箱旁,把塑料袋丢了进去。跑回妈妈身旁,妈妈还表扬了我一番,我心里那个乐啊。
5岁,初出茅庐,纯真美好。
10岁
10岁是一个充满童心的年龄。“嘿!小德!把球踢来啊!”运动场上,一群小学生欢声笑语。作为一个守门员,我只有待在门前的份,加之我们队队员勇猛,我完全可以被忽略。阳光很灿烂,周围鲜花烂漫,是春天的美景。
忽然,我发现一簇鲜花上有一抹白色,是一只废弃的`白色塑料袋。
此时我并没有马上上前捡塑料袋,而是扭头看一旁坐着的小T,说:“喂,小T,你坐着没事干,去捡下那边的塑料袋,扔掉。”小T一副懒懒散散的样子,头也不回地说:“没那闲工夫,累死了。”无奈,我这才慢慢朝那只塑料袋走去……我心里已多少有些不情愿。
10岁,初露锋芒,渐谙世事。
15岁
15岁是一个接近成熟的年龄。“喂,弟弟,陪我去超市买点东西。”暑假里,闲着无聊,我打算去超市买点零食。路上,我步履匆匆,觉得天气好闷热,只有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很是烦人。这时,弟弟碰了碰我说:“哥哥,有只塑料袋。”我没停下脚步,瞥了一眼弟弟手指指的方向,只见一只塑料袋静静躺在路边。“哦,别管它,跟我们无关,快走吧。”“哦……”我心中已是有些麻木了。
15岁,无与伦比,尽谙世事。
没错,成长,由天真到成熟,也许,你会发现,你变了……
成长足迹读后感 篇5
我读了我局团支部出的《足迹》,即《葛春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手册》这本书后,深有感触。随着手的不停翻动,我深深地被文中的字句所感染,被主人公的精神所震撼。在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中,一人,一马,跋涉前行,构成了一副美丽而生动的画面。他——就是葛春,葛春同志是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供电所的农村电工,是一名基层普通的工人,但是他却做出了普通人所没有做到的事。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光明,30多年来,他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怨无悔,用执著奉献、忠诚服务、善良友爱的朴实情怀,实践着“乡亲们家中的电,比我的命金贵”的铿锵承诺。看着那马背上的身影,心里一阵阵的感动,为作为一名电力工人有这样的榜样而自豪,更为他那颗服务于人民的敬业之心而折服。岗位是平凡的可葛春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诚的服务积累出了不平凡,他的精神就如空中的骄阳,照亮着电力工人的全部热情和前进之路。
葛春同志忠于使命、坚定信念、无私忘我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广大客户的称赞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国家电网的良好形象。他是农电工的优秀代表,是公司积极社会责任的先锋模范。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三十年如一日忠于使命的忠诚精神;学习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定信念的执著精神;学习他三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想想葛春同志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以及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还有什么借口来抱怨职位、待遇、工作环境等等不如人意?我们现在的电工,与葛春同志相比,我们的条件是多么优越,但是我们做得又怎么样呢?葛春用自己的全部热情默默的奉献着,工作着。他把全部的心用在了服务用户上,他是如此的兢兢业业的工作,如此无私的服务。在葛春面前我感到自己很微不足道,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比他的优越得多了,可为什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新的突破。同样身为农电职工,因为我缺少对工作敬业,对事业的执著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葛春同志的事迹为榜样,以他的精神为动力,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响应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精神,要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在平日的工作里多点责任心,多点上进心,我们的工作就会有所提高;多点耐心,多点爱心,我们的业绩就会有所突破。
让我们以葛春同志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美德,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坚定信念,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以真诚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尽心做好每件事,为电力事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成长足迹读后感 篇6
时间的沙漏在一点一点地慢慢流淌,岁月的流痕在一笔一画地细细描绘。成长的故事能带给我们许多快乐与希望。
看!照片上那个小女孩自信满满地站在主持台上,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每当看到那张照片时,我就想起了那件事情:主持演讲比赛。那是两年前的一天中午,大队部的诸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当演讲比赛的主持人。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心里非常忐忑不安:如果说错了,不仅老师会骂我,还会给班级扣分;但这又是一次让我锻炼的机会。怎么办呢?于是,我决定全力以赴,干好这次主持工作。我每节下课以及吃中饭的时候,都把主持稿拿出来,反反复复地读、背,直到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为止。每背完一段话,都要问一个同学我背得好不好,如果不好的话,又要反反复复地读、背,直到每个同学都说好为止。每天晚上做完功课后,我都会对着镜子练习,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我还让妈妈指导我动作、语气、语调,让她帮我指出我还有那些问题需要改进的。(每天晚上都是这样哦)!
终于,这个紧张的时刻来到了!我看见教室里坐满了老师和同学,有的还是我认识的呢!一下子,本来满脑子的词儿,现在也全忘得一干二净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到底怎么办呢?深呼吸,深呼吸,再深呼吸,我反复告诉自己要冷静。终于,这些词儿又回到了脑中,我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流利地把开场白给说了出来,顿时,台下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同学们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负众望啊!接着,我更加自信了,和另一位主持配合地更加默契了。我们光荣地完成了任务。
我终于体验到了这样成功的喜悦,这也让我深深地领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成功并非可望不可即,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它将成为你形影不离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