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薯 >地图 >心得体会 >

红楼梦读书心得

红楼梦读书的心得

时间:2024-04-10 作者:大红薯

相关推荐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红楼梦读书的心得”的精彩文章。从某件事情上获得许多收获时,很多人都有撰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准确总结心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技能。愿你通过参考这些资料可以把工作或学习做得更好!

红楼梦读书的心得【篇1】

《红楼梦》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他们各具特色。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书的心得【篇2】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红楼梦读书的心得【篇3】

一次偶然的邂逅,我遇到了《红楼梦》这个含笑的悲剧。不知不觉中,我已经陶醉在这个醉人的世界里。我在这朦胧中醉了,深深地醉了,几代人,三代人,彼岸的花朵……

朦胧中,一个瘦弱的女孩。湖边,风吹过她的墨发,带着一点柔和的感伤。心情因悲伤随风飘散,落下几片残缺的花瓣。“花谢花满天飞花,红消香断了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珍惜春暮,忧心忡忡。……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有谁?春残花渐落,不是红颜老死的'时候。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你一定已经知道了,这就是黛玉葬花。

风吹走了残留的花瓣,却吹不走眉间的一点忧愁。千年江珠,来到人间,只为报答灌溉之恩,却流下了此生的泪水。郁郁结束,不能善缘。黛玉,在我眼里,是出水芙蓉,是圣洁的白莲,出淤泥而不染。她身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纱布,看起来如此清高神秘……

红楼遗梦,悲伤,叹息,梦,悲伤……

红楼遗梦,梦情仇,梦忧愁,梦黄粱……

红楼遗梦,悲剧,喜剧,戏剧……

红楼遗梦……

红楼梦读书的心得【篇4】

今叹红楼

今叹红楼,再寻故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红楼梦》在古典文学中地位极高。胡适先生曾评:“《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我觉得《红楼梦》的故事美的像一场梦。当我初次品读红楼时,它似乎以情感为主线,将读者带进大观园的场景中。生动形象的人物生活与艺术写照仿佛近在眼前,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树一人真实又深刻,让人情不自禁。当我再次品读红楼时,它又与神学与封建相结合,将思想上升到一个境界,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似镜中花,水中月,飘飘欲仙却又再落红尘将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同这词藻布局融合在了一起,好像人生就如同一场梦,那些少女少年的梦就在这贾府之中。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书的开头曾有过介绍,女娲补天曾掉落一块石头,石头动了凡心,一心力求享受世间荣华富贵,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道人求仙,忽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经过看到此石,便携入红尘,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此石头便是后来贾宝玉所带的通灵宝玉。道家曾道,有三生石来阐明前生、今生、来生的因果轮回,通灵宝玉冥冥中就牵扯至贾宝玉的三生缘分之中。凡有经历就会有段感悟,宝玉似乎也是经历过了今生的缘尽缘散后,心又回归到了石头本质的起点,选择出家归尘。关注当下,珍惜当下似乎也是曹雪芹先生一直想给我们传达的人生感悟。

书中,黛玉与宝玉的生活细节也贯穿红楼梦全文。记得黛玉初次见到宝玉时看到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而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引得宝玉不禁感叹,:“这个妹妹我见过!”黛玉对待整个世界,无不以情感动整个世界。她似乎在世界中不断寻找着与她心心相印,灵魂交融的人,以至于对于落花无情都忍不住想把它埋葬好,使得心灵得到安息。

与同学交流红楼时,同学曾问我,红楼梦中那么多人物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其实红楼的人物特点人人鲜明,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却是文载不多却个性鲜明的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我最早了解元春的背景,是借助于书中冷子兴与贾雨村的对话,“政老爹之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徳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元春在大观园中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她出生于正月初一的元旦,后又被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元春的晋封是贾府的无上荣耀,贾府也因此跃间到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元春省亲在红楼梦中可谓是经典桥段。从正月初八开始,就有太监前来贾府斟酌省亲细节。书中介绍,正月十五,“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大妆......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两个太监骑马缓缓而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问隐隐鼓乐之乐。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者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元妃省亲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也是为后文悲惨结局埋下伏笔,连元妃自己看到了如此奢华的园子也不禁感叹道,这园子实在是太奢靡了。省亲过程中,点戏则是暗示贾府结局的点睛之笔。元春点了四部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其中《豪宴》则是戏剧《一捧雪》的其中部分,说的是明代莫怀古有一只名叫“一捧雪”的玉杯,珍贵无比。严世蕃知道后想将玉杯据为己有便假告莫怀古,害得莫家家破人亡的故事。这里也暗讽贾雨村暗害贾府买下了伏笔。元春在省亲过程中无时处处暗示贾府为人处事要低调行事,可见她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可惜她的结局也像《乞巧》中杨贵妃惨死马嵬坡那样,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名棋子。

红楼梦中的贾府结局像黄昏间的一抹夕阳,曾升起辉映过整片大地,也曾随着故事结束收起了最后的余光;像娇嫩可爱的花朵,曾温暖照拂每个人的心间,也曾一朝春尽红颜老,残花渐落人不知。古往今来,人们一生品读红楼,一生见解不同。

今叹红楼,不仅是对曹雪芹人物情感把握恰当的赞美,也是他对事件理解清晰,故事蕴含背后丰富哲理的感叹。它是对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统治的讥讽,也是对爱情自由对的向往,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感叹,繁华落尽总是空,只愿挥手袖清风。

DHs4.COM小编力荐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系列


生活就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要亲自拟写一份合格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有什么通性?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生活教育读书心得系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1

龙喜平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内涵十分深广,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拥有什么样的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很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教育作为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取决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它的性质、目标、方法和途径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必须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社会经济和政治服务,培养和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这体现了民生、民本思想。

生活教育的出发点、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模式等与当今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培养模式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说,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值得研究和借鉴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当今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性。

1、 职业教育要把转变生活、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活教育存在的现实前提就是关注民生、发展生利。针对封建教育对人的束缚、人权的否定、个性压抑的社会现实,陶行知积极主张通过生活教育要恢复人欲,解放人性,张扬个性,让人们在生动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学会生计、懂得生活、获得尊严、开启心智。同时,他还提出教师只有在生活中跟着三百六十行的人才学,才能培植新人才;以生活为舞台,依据人的智能水平发展的程度进行生利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其增长智能,使之掌握生存的本领,突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其改造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思想符合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什么样的生活。他指出,现实生活中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教育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20世纪,中华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完成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中的重要主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激发人的各种潜能和创造力,建设人力资源大国,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解决就业,保障民生,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四位一体”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要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在生活教育中不断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增长生活阅历,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确立人生目的和信念,培养科学精神,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创造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二、职业教育应强调知行统一,突出实践性

在知行关系上,陶行知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同时,他还认为:“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长叶,开花结实的是真知灼见。

”所以,“我们必须由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似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学***决定了他们获得知识与经验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所以,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更多地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个关键环节”。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是与实践经验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知识是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对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在职业教育中,要依据学生生活经验、认识特点和思维规律,将学生学***与生活需要、个性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感性认识中渗透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操作与实践中增强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实习、实训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过程中、在亲历与任务驱动中体验知识与经验,在相互合作中完成任务,收获成果,获得快乐,体验成功。

因此,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达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充分体现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的实效性,也充分体现着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统一”的教育主张。

三、职业教育应提倡“教学做合一”,创新教育模式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是教,学而不做不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这突出了师生在教与学、学与掌握实践技能方面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辩证关系,是教育模式的创新。

陶行知在成立工学团时,将工学团定位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就是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工程组是一个小工厂、一所小学校和一个小社会。在这里面包含着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互助自卫人的意义,它是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一个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工学团的定义是做工、科学、团体三种生活打成一片,它的宗旨是“义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教学做合一”的创新教学模式和工学团合作模式对职业教育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师生观、教育目的观,体现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精神为灵魂,突出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看出,人才模式是由办学理念、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教案、职业教师、学练方式、教学管理等因素构成,并由这些因素的相互渗透、结合运作来铸造和体现培养质量的一种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和方式。在职业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加强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需要,制订培训规范,制订培训计划,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通过企业充分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共同研究开发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与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业条件,实现教学与实习、实训的一体化,实现教学与科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和强有力的保障,以此不断提升职业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2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我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

我认为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3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时常思考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毕竟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课程学习,和生活也不仅仅是学业压力。这些年,我读了不少书,也有了不少体会,从我的角度,谈一下我的读书心得与体会,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教育与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考试与课程知识,也包含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的引导,包含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对人们身心发展的促进等等。同样,生活也不仅仅是功利和消费,更包含着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理解。教育是人们走向生活的桥梁,而生活则是反馈和展现教育成果的平台。

第二段:读书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无法避免的任务。读书虽然不是必须实现的,但阅读的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阅读也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世界。在校园生活中,我发现大多数国际背景的学生都会阅读大量的英文书籍,以提高他们的英文水平、知识水平和人文素质。因此,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逐渐将阅读融入我的生活和学习中。

第三段:阅读带给我的收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丰富的知识和许多重要的思考方式。我曾经读过的书包括《时间简史》、《人性的弱点》、《论语》、《自然辩证法》等等。这些书都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世界和人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能够找到很多可以引申的问题,也能够从中获得对于生活和人生的启示。例如,我从《人性的弱点》中获得了对人性的深刻外观、对逻辑的理解和对森林的思考方式的启示,从而更好地探索人生和世界。

第四段:将读书融入生活。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将这些知识融入生活。例如,在阅读完《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后,我意识到了更好地沟通的重要性。因此,在生活中我开始更加注重和他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提升我的沟通能力。将读书和生活紧密融合,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的必然选择。

综合以上谈论的话题,教育与生活并非互相独立的存在。教育是走向生活的桥梁,而生活是教育成果的平台。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也可以为我们走向生活铺平道路。教育和生活的协同发展,可以让我们拓展人类的视野、提高人类的素质、推动人类走向真义、美与善,成为更加出色的人类。

总之,教育和生活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阅读对于理解和实现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从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思考方式和启示,把它们转化为我们的能力和智慧,并尽可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教育中。因此,我们可以在教育与生活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4

阅读,就是让阳光住进心里,驱赶走心里的阴霾与黑暗。近段安徽蒙城县学生群殴教师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老师们对教师职业的忧虑,甚至有人喊出了"中国教师,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时间教育届上空乌云笼罩,身为老师的我自然也不例外。这几天情绪难免有些低落,批改学生作业提不起劲来,抬头无意间看到书架里躺着的一本新书,才想起这是年前买的,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写的《教育与幸福生活》,一直未抽出时间来看,正好可以好好拜读一下。

《教育与幸福生活》是王君老师于激情岁月、呵护心灵、爱如潮水、教而不思则罔和源头活水六部分,这本书主要是写王君老师与IB班孩子们一道,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温馨过程,还有一些读书心得。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王君老师对教育、对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赤子情怀像一束阳光照进我的心里,阴霾一扫而光,我顿觉身心舒畅耳清目明,大有拨云见日之感。我在这里略谈感想,和朋友们共享。

一、"教师应该爱学生,不过应该有艺术的爱。

教师不是神,既不应该是蜡烛,也不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教师奉献给学生之前,首先要给自己注入生命的动力。教师要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你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要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坚忍不拔的人,面对困难你首先必须波澜不惊百折不挠。要想让孩子们成为乐观向上的人,你自己首先应该朝气蓬勃到老也还拥有年轻的心态。"我深为其精辟诊断所折服,其中诸多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更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弗洛姆也说:"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有生命活力的东西。他给予别人的是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给予的人不要把被给予的人看作是帮助的对象,而是同他们建造起一种创造性的相互关系。"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一厢情愿。君不见,教师职业依旧是大学生们不屑一顾的职业;君不见,校园里老师的辛勤无法感化的问题学生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仅仅靠教师负责奉献已经不能改变更不可能塑造学生的心灵了。弗洛姆的'论述很精彩,作为老师更重要是教育孩子热爱生活,使他产生这样的感觉:活着是很美的,做一个男孩儿或者女孩儿是很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愉快。

二、"当如惊涛骇浪一般的教育的强势力量无法深入的时候,那就只有寄希望于水的载歌载舞了。

微笑着等待,几乎是唯一的温柔的选择。"这是王老师教会我如何对待差生。的确,有一句教育名言说的好: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等待。我们离不开差生,因为我们离不开应试。有优生自然就会有差生,存在即是合理,差生是上天赐给教师的礼品,甚至是中学生教师生存的土壤,是我们的饭碗。对学生过高的预期使我们失去了耐心与爱心,因为已经认定学生个个都该是优生,所以就难以容忍差生的一丁点错误,企图对差生的教育立竿见影,立马生效,但无论你下了多么大的功夫,往往表现在差生身上都是如水滴融入大海,什么都看不见。这样的事,可以说我天天在经历,我在上课时见到差生睡觉、不记笔记和连最简单的字不会写会生气,考试时看到差生什么也不想写趴着睡觉会愤怒,交作业时差生都不交作业会想不通。静下心来一想,其实是自己太心急了。身为特级教师的王君老师在面对差生也一样有过手足无措,被差生漠视的经历,只不过王老师的耐心取得了成效,一个重不交作业的差生竟然也交了作文,这让惊喜不已的王老师在批改后加了一句话"谢谢你交作业"。学生中肯定有少年有为的英才,但也必须承认,有相当多的人,甚至是绝大多数人,他们的成长需要一辈子,他们在一生的大多数时候,只能是差生。人是终生成长的,生命不止,成长不止。所以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差生,对差生多一点宽容与耐心,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应该向王老师学习,"微笑着等待"差生的成长,当然"微笑着等待"不等于纵容不管。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促使自己成长。

三、"孩子,我是你青春的倒影。

我快乐着你们的快乐,得意着你们的得意。我是你的欣赏者仰慕者,我是你的崇拜者纵容者。我雀跃是因为你欢乐,我开怀是因为你兴奋。记得:你曾经有那么一个倒影,曾痴痴地等待你欣赏你,如你是他前世和今生的爱情。让我们永远如影相随不离不弃。"王君老师的这些充满着真情、充满着爱意的话简直如电光火石,瞬间照亮我迷茫的心空,让我对师生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常常会高高在上,滥用教师的权力,认为学生该做就是绝对服从老师,不服从就是不尊重老师,把颐指气使、惟我独尊当作引以为荣的事,殊不知,这绝对权威的背后是老师的自恋因素在作祟,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陶行知先生认为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这才是师爱的圆满。真正的教育应是弯下腰来和孩子对话、走进孩子的心灵、和童心一起突围。

我还是想以王君老师的一句话作结:我希望我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牛奶,也能够给予学生蜂蜜。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5

学习《教育学》,就明白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此刻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此刻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教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此刻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日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我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忙,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活力。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异常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仅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并且经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此刻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主角,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异常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师们,热爱自我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我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6

10月24日、25日,20“和美课堂”名师优课经典再现暨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在德州学院音乐系礼堂举行。我们仁里集镇选派了5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我们带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此次活动。没有让我们失望,这次活动,受益匪浅,下面就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专家阵容庞大,经典课堂精彩纷呈。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著名特级教师罗鸣亮老师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和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像一种朋友似的交流,渐渐引导学生们掌握知识,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还学到了独自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探索、猜想、验证、结论。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将问题深思化,最终达到以后“小题大我”的感觉。罗老师教学方法多样,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上台体验“小老师”,虽然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都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怎么黄老师用起来就感觉不一样了呢?怎么就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呢?显然,黄老师在里面加入了很多细节,比如说活动前给学生们的“安抚”,跟学生们交朋友,无形当中就已经走进学生的心里,取得学生的信任。最重要的是罗老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所给学生与众不同的激励与赞赏,新课标中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罗老师没有吝啬自己的赞赏,赞赏每一位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赞赏了学生所付出的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了对老师的质疑和超越;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标强调帮助、引导,当学生紧张,思路混乱时,罗老师总能作为学生的朋友,给予适时提醒帮助,把问题解决。

最有意思的是在课的最后,罗老师拿出一个信封,里面有他女儿给孩子们准备的礼物,拆封的过程中孩子们一直在猜测,整个过程孩子们都表现的很棒,罗老师准备的礼物别趣一格,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又可以拼成梯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菱形,真可谓惊喜连连,罗老师的课很精,很细。

二、大师的语言—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

两天时间,听了八位老师的课,还有4节讲座,说起来,真的很累,可是,我们精神上是愉悦的。因为我们领略了国内几位特级教师的语言魅力。

他们的课堂语言艺术可谓“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回头看看他们的语言,有些也是我们曾经用过的语言,可是在他的课堂,从他的口中发出,就产生了异于寻常的效果。其实,隐藏其中的还有他们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环境。

就拿席争光老师的课来说,开头,体现了一个“趣”字。为了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黄老师是这么设计的:

师:同学们,你们是几班的.

生:五(5)班的。

师:你们学校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生:有6个班。

师:有6个班,那么为什么会选你们班来和黄老师一起上这节课。

(生笑,听课者笑)。

席老师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严密、准确、精炼和逻辑性强,还有他课堂追问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幽默。再融入他丰富的表情和洒脱的体态语言,构成了席老师独特的课堂语言特色。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7

教育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教育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教育读书心得精选7篇】,供你选择借鉴。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撰写的《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孩子身上具有的许多美德,也值得我们成年人好好学习。比如快乐,成年人往往热衷于竞争,甚至睚眦必报,不如儿童转瞬就能忘记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为了赚钱、升职、买车、买房而烦恼,而孩子却能为一次短途出游、一件新鲜玩具兴奋好几天;比如亲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缠着母亲拥抱,缠着父亲嬉闹,而不少成年人推说公务缠身应酬繁忙,平均每天与家人交流不到10分钟;比如运动,郁达夫有这样的描写: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正因为孩子不要命地疯玩,每天晚上才会睡得那么香,这是养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孩子身上有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正像中国道家学派所说,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有鉴于此,成年人虽然掌控着财政命脉、教育资源,也不必过于趾高气扬吧。

学习永远是双向的过程,孩子是成人最好的镜子,我们的不良习惯和不雅言语,立刻就会被孩子模仿复制;孩子的纯真和乐观,也无形中熏染着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不仅是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起我国伟大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的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我们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走上社会,去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感受和谐社会中的人和事。在观察体会中学会欣赏,能用优美生动的词句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抒发对祖国国泰民安的赞美之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会为他们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道:“你真棒!好样的!向你们学习!”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8

王晓春教师的著作《今日怎样当教师》一书中有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学校,然而却关系到我们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我们一向认为: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成绩,做出贡献。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们崇拜蜡烛精神--他燃烧了自我却照亮了别人。同时我们坚信自我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想,仅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能够以苦为乐,以苦为趣,到达物我两忘,醉迷其中的"孔颜之乐"的境地。做一名教师既是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想要体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干出事业,干出成绩。

我任教的班级部分学生寄宿,对于寄宿在校的学生,学校就是他的家。当临时班主任的日子里,白天给他们上课,晚上有时要留在学校里陪伴着他们,可自我的孩子托付给外公外婆管。气温骤冷,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身体不舒服,提醒学生“按时服药”,打球出汗了,提醒学生“赶紧擦擦洗洗把湿衣服换了”,直至再三叮嘱:吃饭前必须要把手洗干净。为了工作,为了学生的成长,我在工作与休息、工作与家务的天平上,对于前者,加重了砝码,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的追求。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用我的无私,奉献给学生一份欢乐,奉献给学校一份荣誉,奉献给社会一份热诚。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新世纪优秀教师的必备品性,三者缺一不可。

很喜欢一首歌中唱的:“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就像鸡妈妈爱小鸡一样,爱学舌功能也成了我们教师的一种本能,并且又正是这种爱,才得以使我们每一天能满腔热情地迎接他们,无怨无悔地教育他们。20年的教学经历,我们全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温暖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学。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信任和期待目光洒向每个职专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用爱赢得每一位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职业学校学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赞扬,去鼓励,为他们供给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必须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舌功能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广大学生看得见的,所以我平时能严于律己,处处检点。仅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教师们,让我们简便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一样的人才,欢乐地生活,欢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实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完美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9

拉塞尔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孩子来说,激发一个慷慨的性格并不难。但对于一个总是被阴郁笼罩的孩子,他自然会坚持自己能得到的东西。孩子们掌握美德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快乐健康的经历。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有一个快乐健康的体验,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我们也必须承认,没有快乐经历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不能培养出一种能使生活幸福良性循环的生活。

拉塞尔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们的潜力。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

但综观现在的国内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当我们教师为了学生的“前途”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而我们的孩子却似乎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问问孩子们: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你现在最看重什么?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孩子可以把它想象成若干生动活泼的东西,而大学生就只会老老实实地回答那是个圆,**根本就不敢回答,因为他们担心那是一个陷阱。这个让人捧腹的笑话告诉我们:教育,往往不一定能给予学生什么,反而是限制了剥夺了学生什么。

在我们诸多严格要求学生的背后,是不是随时都应该想一想:我们的劳动,是不是无效劳动,或者根本就是反作用力劳动呢?

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这也道出了,我们学生在学***受知识的时候应该是自由的,不能是被动式、强制性的接受,不应该让学生在学***受束缚,应该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美好,知识的珍贵。但是,教育本身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潮流、随着先进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变化的,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

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

拉塞尔还提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的理想品质。这种理想人格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智慧、勇气、敏感和活力。

勇敢对于克服种种困难、障碍,树立一个人的独立性,铸就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尽管世上不缺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使其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活力是一种生理而非生物素质,更是一种人类心理素质,它能使人情绪饱满而睿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理想品性的最重要一项是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没有不同于动物世界的基础,更谈不上工业文明的存在。

智慧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知识,要想使知识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敏感、勇敢等品质。

我认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可能做得不好,但如果老师及时表扬他们,必要时给予指导,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心任,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播下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句我非常喜欢也让我很感动的话:“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罗素相信教育的力量,虽然在他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并不如意,但他以自己的教育情怀滋润他孩子的心灵,并将这些经验浓缩到《教育与美好生活》之中。

他所孜孜以求的是与“美好”、“幸福”相联系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断地在人们的内心传承——既受教师内心的鼓舞,又源源不断地鼓舞他人;这种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内心将会充满着“生命、希望和喜悦”。

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系列3篇


根据您的需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工作中,经常被要求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以歌曲作为我们的记录形式。每一次的心得体会都是记录自己成长历程的手段。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希望以下内容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教学读书心得。笔者对《逍遥游》现行注本○1(包括高中课文注释)提出了一些疑问,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笔者认为,现行注本把《逍遥游》中“有所待”“无所待”的“待”,注释为“凭借,依赖”,是不妥的,它导致对全文理解的错误。

笔者认为,“待”应训为“呆”,即滞留。限止之意。“有所待”即有所滞碍,有所局限;“无所待”就是无拘无碍,自由逍遥。那“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为“逍遥游”之形也;而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者”,为“逍遥游”之神也。形神契合,构成“逍遥游”之“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2的境界。

笔者对《逍遥游》的篇旨,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高中语文课文《逍遥游》节选自它的第一部分。它境界高远,思想深邃,文辞汪洋恣肆,确属难得的佳作。

但是,对于《逍遥游》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意见。现行的注释,本两晋郭象。支道林之说,颇为时人接受,其实也有诸多滞碍不通之处。现在,谨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1、如何理解大鹏的形象?

我认为,《逍遥游》中的大鹏,是庄子塑造的一个“伟大,高傲的形象”○3。它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展翅高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我感到,这就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写照,这就是象征他崇高理想的“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

2、蜩。学鸠。斥鴳是什么形象?

我认为,它们是与大鹏相对立的形象。它们目光短浅,苟活于世,生命卑微而庸俗。它们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和境界,反而讥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在文章中以十分轻蔑的口气斥责它们,“之二虫又何知?”并且认为,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就像斥鴳一样,“所见甚小”。它们才是值得嘲笑和鄙视的。

庄子把它们跟大鹏作对比,明确指出:“此小大之辨也。”从而突出了大鹏高远的境界。

而现行的注释因袭前人之说,认为大鹏与斥鴳皆属“有所待”,同为一类,跟“无所待”的“至人”之类相对立,这就在理解上出现了矛盾。

《逍遥游》第三段末,写到一种“精神上绝对自由”○4的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按照现行的注释,“待:凭借,依赖”,“恶乎待”就是无所凭借,无所依赖。“乘天地之正”,就是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御六气之辨”,就是驾御六气的变化。并特别注明: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现行的注释由此解释说,斥鴳。大鹏,均为“有所凭借”,只有“游无穷”的“至人”,才是“无所凭借”。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

顺一物之性,被视为“有所凭借”,何以顺万物之性,却反而成了“无所凭借”了呢?大鹏乘风而起,是为“有所凭借”,而“游无穷”的“至人”驾御着阴。阳。风。雨。晦。明这么多物事,怎么反倒是“无所凭借”了呢?是因为它驾御的东西特别多么?那样一来,他要凭借。依赖的东西不也就更多了么?

或许有人说,这就是辩证法。“无所不凭借”就是“无所凭借”。但是,这样一辨证,似乎斥鴳。大鹏跟“至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力够不够大,所凭借之物够不够多;“至人”也者,乃无所不能之至强之人也。——这显然已背离“逍遥游”的题中之义了。

有注本解释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的意思,实质上就是“顺乎自然”○5。这样,“彼且恶乎待哉“,也就得到了"绝对自由"。

但按照现行注本对“有所待”的解释来推论,什么都顺应外物,这应是最大的不自由。

我所说的.矛盾还不止于此。

我在思考,什么叫顺乎自然?“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固然是顺乎自然;“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又何尝不是顺乎自然?大鹏高飞九万里,似乎有违自然,但它“抟扶摇而上”。“去以六月息者”,难道不是顺乎自然?

其实,西晋的向秀和郭象在谈到《逍遥游》的篇旨时就曾指出,大鹏与斥鴳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逍遥的。所谓“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6。

这样看来,世间万物,原无等差。庄子所向往的“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原来跟“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而征一国”之流,属同一货色!

思路至此,忽至蹶踬。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看,把“有所待”的“待”字理解为凭借。依赖之义,并以此划出“有所凭借”。“无所凭借”之类,应是此中的症结。

我们可以来试着作一下这样的推理:

斥鴳。大鹏都要凭借风力而飞,所以是有所凭借;

而“至人”乘正御气,顺应自然,所以是无所凭借。

但从“顺应自然”来说,能飞则飞,不能飞则不飞;能高飞则高飞,不能高飞则不高飞,小大之为,岂不都是顺应自然?

再从“凭借”来说,“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是为无所凭借;斥鴳之流,无能为力,干脆不乘不御,难道不是无所凭借?

这样一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说法,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针对向秀。郭象“小大皆逍遥”○7的观点,东晋学者支道林提出反对的意见。他说:“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8

在支道林看来,大鹏和斥鴳都不为逍遥。“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鴳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9,它们都只是一时的。相对的满足。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才是“至足”,才是真正的逍遥。○10

在这里,支道林对“至足”作了两种表述。他先是打比方,说“至足”就像尽量地永远地吃饱喝足那样,是欲望的最大限度的满足;然后他又阐发说,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游无穷”,才是“至足”。

这就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了。

大鹏高飞万里,是为“营生之路旷”,而“至人”“游无穷”,何以就不为“路旷”?大鹏乘风而起,是为“失适于体外”,而“至人”“乘天地之正”,难道就纯乎自得于“体内”?

况且,从事理上讲,作无穷之游者,必当有无穷之不满足也。既已至足,何再游为?

看来,支道林的说法,也很难站得住脚。细细分析,它的问题,仍然在于对“有所待”。“无所待”的错误理解。照他看,无论大鹏之飞如何高远,但因其“有所凭借”,所以终将“失适于体外”;而“游无穷者”“无所凭借”,所以就有了“绝对的满足”。

然而,诚如我上文已论及的,对于“天地之正”,“六气之辨”,只要有“御”有“乘”,就应为“有所凭借”;对于“无穷”之境界,只要去“游”,就已包含了一时的,相对的内容。“高兴”也罢,“放浪”也罢,都不是问题的实质了。

让我们来理一理课文《逍遥游(节选)》的三个段落的思路。

第一段,极写大鹏之飞。然后以蜩。学鸠跟大鹏作对比,并斥责其对大鹏的嘲笑,“之二虫又何知?”

第二段,开头一句,就是承上启下的评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接着列举了诸多小大之对比作为例证。最后,作者再一次描绘了大鹏高飞万里的形象,又以斥鴳作对比,指出:“此小大之辨也。”

应该说,第二段中庄子对大鹏的再一次描写,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已被提升到“小大之辨”这样一个理论的高度,并以此提示全篇的主旨。

第三段,以“故夫”一词领起下文,表明是在承接一二段进行总结。文章把“知效一官”之流跟“游无穷者”进行对比,也是在和一二段中学鸠斥鴳一类跟大鹏的对比形成照应,并对“小大之辨”的主旨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在这个基础上,最后推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语。

但是,在现行的注释和解说中,却把蜩。鸠。斥鴳和大鹏这两类作为对比的形象,讲成皆为“有所凭借”,同属一类。这样一来,一二段对大鹏的赞誉,被全盘推翻;而第三段的对比,也失去了前文的照应。更为严重的是,它使“至人”的形象,只剩下干瘪的空壳;也使最后的结语,孤悬文外,失去了坚实的支撑。

从文意上说,这种讲法,已使上下文大为扞格;从文理上说,否定了大鹏,又何以表现“游无穷者”的广大。高远的境界呢?

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对“有所待”。“无所待”中的“待”字的理解。

查《说文解字》,“待”的注释是:竢也。从“彳”,“寺”音。而“竢”的注释是:待也。从“立”,“矣”音。据此可知,“待”。“竢”二字,实为互训。

从文字学的知识来讲,古代的形声字,形旁。声旁实际上都有表意的作用。我认为,细细地分析上面两字的结构组合,对于我们理解“待”字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先看“待”字的两个部分。“彳”,小步也;“寺”,寸土也。小步行于寸土,其势必为滞碍也。

再看“竢”字,就更有意思了。拆开分明就是“立”“矣”二字,限止滞留之意,已然明矣。

再查《辞海》。“待”:○二(dai)犹“呆”,停留,逗留意。《新华字典》也有解释:“待○二dai停留,逗留,迟延,也作“呆”。

据此,并根据上文对现行注本诸多矛盾的分析,我认为,把“有所待”的“待”注释为凭借,依赖,有所不妥。

我的理解是:“待",犹"呆"也;滞留也,限止也。“有所待”,应是有所滞碍,有所限止的意思;而“无所待",则应是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谓也。

现在,试按照我的理解简析课文第三段。

本段以“故夫”一词领起,承接上文,写出三种境界。

一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此属斥鴳之流。

二是宋荣子。列子一类。

请注意庄子的表述。宋荣子是“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未树也”;列子是“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所待也”。意思是,二人虽然没有汲汲乎追求世俗的名利,但都还有局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将此二人并举,文字上也两两对应,说明“犹有所待也”跟“犹有未树也”意义相近,是指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虽然“泠然善也”。“能免于行”,但终究有所限止(“有所待”),非能如大鹏万里之飞也。

现行注本将仅对列子所作的评语“有所待”,解释为“有所凭借”,并由此推扩开去,认为斥鴳。大鹏,均为“有所凭借”,而“游无穷”的“至人”,才为“无所凭借”,遂在全文的理解上,造成种种的矛盾和困惑。

我认为,本段最后写到的“游无穷”的“至人”,实际上是对一二段中大鹏形象的总结。

我们不妨来细细地对照一下。

第三段在末尾写到“至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里,所谓“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所谓“六气之辨”,就是“阴。阳。风。雨。晦。明”变化之形。

而一二段是怎样描写大鹏高飞的呢?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里所言之“海运”,之“六月息”,之“野马。尘埃”,之“扶摇。羊角”,不正是“天道”。“六气”的具体的内容吗?

而大鹏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不正是“游无穷”的形象描写吗?(时人或以为九万里为实指,并以此辩其非为“无穷”,此说殊难苟同也。)

第三段末把这种形象总结为“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待”者,无所拘碍,自由翱翔之谓也——此即为庄子之“逍遥游”也。

可以看出,第三段是紧承一二段中的“小大之辨”,并进一步对之作了精辟地阐释。实际上,一二段中那高飞的大鹏,是为“逍遥游”之形也;而第三段中那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人”,是为“逍遥游”之神也。形神契合,前后相扣,何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划分呢?

何谓“逍遥”?

“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即“翱翔”。

《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

“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意思。

《逍遥游》极写大鹏之飞,运用一系列对比,阐释了“小大之辨”,并揭示了庄子精神上的理想境界:摆脱世俗的羁绊,驾乘着“道”,像大鹏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翱翔。

这就是《逍遥游》的篇旨。

这里,“世俗的羁绊”主要指个人内心对名利的追求,为至小;“道”是指心灵对宇宙万物的真谛的认识,为至大。这,就是全文阐释的“小大之辨”。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语,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

按照现行注本对《逍遥游》段落的划分来看,高中课本节选的只是它的第一部分,后面还有第二。第三部分。

那么,后面两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它们是在围绕上文所论的《逍遥游》的篇旨进行论述吗?

让我们来简析一下它们的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三个故事。

(一)尧让天下与许由,许由不受。

(二)肩吾与连叔的对话,谈论藐姑射山的神人。

(三)“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窅然丧其天下焉。”

治理天下,俗人认为是大事,许由看作是俗务,惟其小者,当然不受。

再看那位藐姑射山的神人,“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神游于四海之外……”

连叔是怎么赞美她的呢?“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秕糠,将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注意,在庄子笔下,藐姑射山的神人,是多么高洁,多么美丽!她“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的形象,不令我们想起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吗?而她那“磅礴万物以为一,”不以俗务为事的高远的情操,不也令我们想到那“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吗?

至于尧往见藐姑射山的四位高士,就窅然忘掉了天下的故事,其意略与上同。

这里,贯穿的是“小大之辨”,赞美的是自由“逍遥”,哪里涉及到“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划分呢?

《逍遥游》的第三部分,拟写了庄子与惠施的一段对话,辨析了两个有关“大”的问题。

(一)惠施讲了一个无用的大匏的故事。庄子以不龟手之药的不同运用为喻,指出:“此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匏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惠施又讲到一棵“臃肿而不中绳墨”的大樗树,并以此喻指庄子说:“今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也用比喻,讲了一个故事:狸狌“东西跳梁”,为了获取猎物,“中于机辟,死于网罟”。而那棵无用的大樗树呢,则可以“树之以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让人能够“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可以看出,在这里,“大”与“逍遥”,相合相通,互为依存,共同构成了一种广大自由的精神境界。

清人王先谦在此段之末评注曰:“惠以庄言为无用,不知庄之游于无穷,所谓大知小知之异也,”○11

在这里,庄子反复论述的“小大之辨”,不是与第一部分所揭示的篇旨紧紧相承吗?庄子鄙弃世俗,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不是与第一部分所描述的大鹏和“至人”的境界紧密相合吗?

从思想上说,《逍遥游》全文所贯穿的,正是庄子典型的相对主义哲学,所谓追求“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12云云,又何从谈起呢?而现行注本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为根据所作的分类和解说,又何能通达呢?

时人惟叹《庄子》“扑朔迷离……难以进行流畅地解读”○13,为何不静下心来,反省其中的误读呢?

有人说,正确地理解《逍遥游》的篇旨,是解读《庄子》的钥匙。持此以试,“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部《庄子》,实际上都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的主线:以至大之“道”,来解释世俗纷纷之“小”(所谓是非。善恶。利害。穷达等等),目的是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于无拘无碍,自由逍遥之境界。

以此来理解“小大皆逍遥”的观点,就可以豁然开朗:这里并不是说,斥鴳。大鹏没有区别,而是说,像斥鴳那样生活于俗世的人,只要能够摆脱羁绊,顺乎自然,就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

以此读《齐物论》,读《养生主》,……读《大宗师》,读《应帝王》,前后瞻顾,亦都或有通豁之悟。

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论之范围,惟衷心期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有兴趣者,对此有所指正阐发也。

引文出处:

○1指参考书目中各书的注释。下同。

○2○3引自《庄子选译》前言第7页。

○4○12引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逍遥游(节选)》课前提示。

○5○6○7○8○9○10○13均见高四册语文教师用书184——193页。

○11引自《庄子集解》卷一第9页。

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这几天都在给学生讲庄子的逍遥游,对其中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句子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是到郊外,他只需要准备一天的粮食,回来时肚子依然很饱;一个人如果要走百里之外,他前一天就要捣米了,而一个人要到千里之外,他就需要积聚三月的粮食了。

可是这看似并不深奥的话却含有大道理。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志存高远,他希望做一番事业,那么他就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准备,储备更多的知识。反之如果你的志向渺小,容易实现,那你要做的准备就少,需要的知识也不多。我认识的人里,有从小商贩做成老板的;有以前在街边理发现在却开美容院的;有以前是当民工现在却在做房地产的......当然更多的人却是以前是小商贩,现在依然是小商贩的;以前是理发的现在依然是理发的,以前是当民工的现在依然还在当民工......什么原因?那些成功的人靠什么?我想这和他们的志向有关系,也和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踏踏实实的做准备分不开。说到这里我甚至给学生开起了玩笑,我说如果你希望就当一个民工,那么你现在学的知识都足够了。

可就在我说学生的同时,我也突然想到了自己。我又是一个志存高远的老师吗?爱人有时会开玩笑的说我永远只能是一个教书匠。是的,如果只是当一个匠人,我也觉得我的知识是足够的,可是我也只是满足于这一点,并没有想过还可以做的更好。人生的境界的高低也就在这里吧。 而人的境界的高低应该也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原因吧。我们读《井底之蛙》时,都会嘲笑那个不知天有多大的井底之蛙,笑他的愚蠢和见识,可是我们有多少人不都是满足于自己所见的那片天,在不由自主的做着那只青蛙,而自己尚没察觉呢?

感谢庄子,让我在浮躁的社会里还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观照自己的心灵。

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笔头来描摹一下这个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笔,浮现眼前的,总是一个至玄至幻的影子。这个影子或隐没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跹于梦幻,或混迹于闹市,令我无从下笔,只得兴叹。

大多数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那个烽火狼烟、豪杰并起的时代,赋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辅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而庄子,这个槁项黄须、聪明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情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大鲲,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然不动……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

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围绕着君王,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对准了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他诚恳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励我们去寻找自由、坚守内心。当他的老妻死去后,他毫不悲伤,高兴得击鼓,庆贺老妻归于自然;当同乡的曹商在乡里羡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赏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毫不留情地讽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脓疮……

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样的古怪,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人意料的哲人。然而——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渐渐了解,正如清朝进士吴文英所说“庄子眼光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终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样,庄子因为对世界极度的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失望,才会向往自由,让心摆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世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对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似乎用他的放荡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他的怪诞诙谐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内心的准则吗?

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疑惑,读后令人开朗。

我为这位两千多年前先哲精辟深邃的思想,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化蝶飞身去,九天梦中来,一日游万仞,纵横五千年。

遥想春秋时代,只做过几天漆园小吏的庄周,有时无米下锅,但是快乐与思想从来没有停留过。想想当今,物欲情欲横流,人们被利益,金钱,地位,名誉所困扰,每天都在紧张的重复者昨日的生活。前几天我看网上做一个调查,说是周末有六成白领选择在家睡觉,两三成人在家做家务。物质是越来越丰富了,但是快乐好像离人们越来越远。在世俗的困顿中,人们失去了最根本的“快乐”。

很多精神病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那个世界一定是一个充满欢乐,没有哀愁的世界。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非要让他们离开那个只有幼时童话里才有的世界?

人活在世间,也就是几十年,最多也就1,“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仔细想一下:不要说有地球以来,即使说有人类社会以来,据考证也有七八十万年了,一个个的勇士,一个个的帝王,最后还不是被雨打风吹去?想想自己,不过是草民一个,不会留下什么名声,更不会留下什么万世基业。想想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老婆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别的还有什么呢?自己小楼?还是自己微薄的存款?股神巴菲特,盖兹不是要裸捐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与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这是多么大的境界?这是有什么样心胸的人才有的思想?

庄子一篇逍遥游,上天入地,纵横古今,穿越生死,看透名利,让今天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游字,把人世的沧桑,世间的真谛说的是那样干净明了。每个人在人世间只不过是一个游客,看的淡然一些,会是一片海阔天空。如果再加上逍遥二字,人活在世间就会洒脱不羁,愉悦的面对日出日落。

每个人要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其自然才是人生大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渺小,但是自己心胸都可以无限的扩大。所以说我希望:闭上自己的眼睛,宇宙就在自己的胸中!

[心得]读书优秀的心得感悟2000字


小编为您准备的“[心得]读书优秀的心得感悟2000字”或许能够满足您的阅读需求,非常感谢你阅读并留下宝贵的意见。 感言是表达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当我们参加生日聚会或者公司年会的时候。心中想必有不少感想和见解,就可以将其记录在感言中,感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感受。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就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在15岁 19岁之间,世界观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识接近成熟,独立性和自觉性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增强,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进入高中后,学习生活已不同于初中时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 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有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验所谓"尊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礼节性的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的深深鞠躬;气候突变,当我们感受寒冷或炎热时,是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一下印巴核试验的影响,NBA总决赛;在课上和班级管理上,发扬民主作风,不把自己的话当金科玉律,心平气和的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并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宽容的给其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激发其奋发向上,努力改正……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学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应该看到,高中学生已完全能够理解人格的意义,更懂得尊重人格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尊重学生的感情。

青年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如果有意无意伤了感情,就会刺伤他们的心。 学生特别喜欢尊重他们感情的老师。中学生早恋是班主任老师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因而教师对微妙的男女生间的关系也特别敏感。我任20xx届班主任时,刚接班,就听有些老师说,你班的某某某以前与某班的某某某关系比较密切。当时我想,作为一个新班主任不能毫无根据的就与学生谈这一敏感问题,等观察观察再说。过了一段时间,果然发现我班这一女生与邻班一男生有意无意地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次,两个人看见我就躲开回班了。后来我发现我班的那位女生一看见我就有不自在的感觉,我想必须打破这一僵局。但是我并未与她谈及男女生关系问题,而是找她了解一下她高一时的学习、工作情况及家庭情况,并问她对新的班级有什么建议和设想。也许出乎她的意料,也许这一谈拉近了距离,以前见面时的不自在不存在了。一个月以后的一个休息日,我看见这女生时问道:"你想跟我聊聊天吗?"她说:"我都等了好长时间了,我知道您就得找我。"经过谈心,她告诉我,她只是对这男生有一定好感,愿意与他在学习之余谈论一下课外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我看得出,她象所有中学生一样忌讳说这是早恋,因此,我尽可能回避这两个字。我说:"我能理解你,因为我也有过中学时代,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中学生主要的精力是学习,你要学会对诱惑说不,就象面对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根据自己的财力,要分清主次,该放弃的必须放弃。"最后临走时,我对她说:"我觉得你是个有能力的孩子,我相信明白人不做糊涂事。"事后,我又找了邻班的男生,也从信任的角度告诉他,真正纯真的感情应是经得起考验的,应以学习为重。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了劝告。

由此可见,青年学生的感情是纯洁的,不能任意践踏。如果我们都能够尊重他们的感情,同时用恰当的语言给予正确的引导,是能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反之,如果由于不尊重学生的感情而伤了学生的心,那是很难补救的,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

学生需要教师的教诲、关心和爱护,同样需要教师对他们独立意识的尊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保护他们的独立意识,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尊重学生的重要性。由于我有意识地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班里民主风气浓厚,班级凝聚力强,形成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班风。

让我们每个人都铭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在实践中去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流言读书心得篇一


我们在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后,心得体会可以说是此时最贴切的记录方式了,因为这样可以更有条理地记录我们的心路历程,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都包含哪些内容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流言读书心得篇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我们为您整理了一篇优质的“流言读书心得篇一”文章。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读过了作者写的作品后,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感悟到了很多。 写读后感要正面评价文章的优点,同时批判缺点。请注意这些信息仅供参考不应代替专业意见或建议!

陈集小学汪先桃

这本书,有满书的佳言警句。书中的许多话久久留在我的脑海里,让人产生共鸣,让人感叹不得不仰慕地看着这个女人。这就是张爱玲的《流言》。

张爱玲的《流言》,收录她1943到1944年所写文章的一本散文集。该散文不同于她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她的童年,她的亲人,她的朋友,通过她的详细的描述,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比如《烬余录》。写她在香港的战乱生活。不写战火漫天,不写枪林弹雨,写战争开始后港大学生的非正常生活,写避难,写自己和伙伴怎么满大街地找冰激凌。

有一些俏皮,有一些戏谑,却也饱含着浓浓的无奈和苍凉。死里逃生的年轻人会为了无聊而结婚,因为疼痛整日叫着“姑娘啊姑娘”的病人死去的时候所有人都欢欣鼓舞,“立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战争时期,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所以她说:“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

遗憾的是,我们只是忙着在转瞬即逝的商店的橱窗里寻找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白而渺小;我们的自私和空虚,我们无耻的愚蠢-每个人都像我们,但我们都是孤独的。”很多人都清楚自己的自私空虚,但很少有人敢于说出自己的自私空虚。这是她的锐利,对别人和对自己。

还有《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满含爱的柔情。彼时的她也正是爱着的吧,和胡兰成一起构筑着“现实安稳,岁月静好”。可惜这样的美丽时刻,是幸福,也是劫数。

即使是对女人看得那么透彻的她,在爱情里也会情愿卑微。但张爱玲到底是张爱玲,一旦决定转身,就决绝地不留一点余地。

还有她对社会对人的独到见解。《到底是上海人》中对上海人的评价,“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的各种异常产物的交换可能不是很健康,但是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智慧。

”颇为中肯。《更衣记》中对衣服和文化的追索,别有风味。《公寓生活记趣》更是将市井生活描绘地诗意盎然。

更不用说《谈女人》中对女人透彻客观的认识。这也是她的天才。她在别人认为不奇怪的地方看到诗歌,并从旧话题中提炼出深刻的含义。

我不知道你们谁说过,即使张爱玲没有写**,她的散文本身就可以使她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散文家之一。与她的作品相比,她的散文有着更强烈的生活气息,尽管她仍能看到她不断的落寞。让我们听听她的话,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张爱玲。

精选阅读

本文来源://www.dhs4.com/d/12149.html

  • w
    荷花读书心得感悟系列

    发布时间:2024-01-25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感言,当我们经历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时。若是收获了不一样的感想和体会,就可以写篇感言,感言是记录我们难忘的时刻的证明。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关于“荷花读书心得感悟”的必要知识,文章内容仅作为参考物!...

  • w
    读红楼梦读后感小学生范文精选(6篇)

    发布时间:2024-03-25

    第一次读完作品后,我们会被书中的情节惊艳到,震撼到。 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发现书中细节和隐含意义,这篇“读红楼梦读后感小学生范文”是编辑的心血之作希望它能够被您欣赏,我们建议您多关注我们网站的最新资讯确保不会错过任何信息!...

  • w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系列

    发布时间:2024-03-14

    生活就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要亲自拟写一份合格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有什么通性?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生活教育读书心得系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龙喜平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内涵十分深广,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

  • w
    水浒传的读书心得作文系列6篇

    发布时间:2024-03-15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想法也就不一样,应老师要求我们应该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不像作文,它不需要抒情式的表达,也不需要优美富丽的词藻,你知道心得体会的重点包含些什么内容吗?...

  • w
    读红楼梦有感作文小学集锦7篇

    发布时间:2024-03-21

    写好作文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在写作时,需要融入最真挚的情感,写作文时,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松散甚至没有主题。优秀的作文一般是如何写出来的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读红楼梦有感作文小学集锦7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红楼梦读书心得小学三年级作文1曾经以为《红楼梦》”大皆不过谈爱情”...

  • w
    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系列3篇

    发布时间:2024-01-25

    根据您的需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工作中,经常被要求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以歌曲作为我们的记录形式。每一次的心得体会都是记录自己成长历程的手段。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希望以下内容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 w
    [心得]读书优秀的心得感悟2000字

    发布时间:2024-01-29

    小编为您准备的“[心得]读书优秀的心得感悟2000字”或许能够满足您的阅读需求,非常感谢你阅读并留下宝贵的意见。 感言是表达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当我们参加生日聚会或者公司年会的时候。心中想必有不少感想和见解,就可以将其记录在感言中,感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感受。 我国著名的教...

  • w
    流言读书心得篇一

    发布时间:2024-03-15

    我们在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后,心得体会可以说是此时最贴切的记录方式了,因为这样可以更有条理地记录我们的心路历程,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都包含哪些内容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流言读书心得篇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我们为您整理了一篇优质的“流言读书心得篇一”文章。眼睛到不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