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薯 >地图 >读后感 >

井底之蛙读后感

井底之蛙读后感如何写

时间:2024-04-12 作者:大红薯

相关推荐

欢迎查阅小编的“井底之蛙读后感如何写”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需要的群众请前来筛选。书是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翻看手里这本作品,心中泛起惊涛骇浪。 用文字记录读后感是一种记录生命历程的方式之一。

井底之蛙读后感如何写 篇1

书是我们寂寞时的好伙伴,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梦想的来源。可以说,人类没有书,就会灭亡。我读过很多书,在我的记忆中,令我难以忘记的是《井底之蛙》。

这本书是妈妈送给我的,有一天,我觉得无聊的时候,拿起这本书来看,过了一会儿,我看完了,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只小青蛙,在一口大井里,它每天都望着天空,它说:“却,天空这么小,它们还说很大。”突然,有一点小鸟飞过这口井,听到了刚才青蛙说的话,便飞到井口边说:“嘿,你为什么说天空只是一小点呢?”青蛙说:“本来就只有一个圆这么大。”小鸟又回答:““你在下边不知道这天空是多么蓝,多么美丽。”青蛙又说:“真的吗?我不信。”小鸟说:“不信你自己上来看看。”青蛙在那跳。过了一会儿,还是没跳上来,这时,小鸟又从井里把青蛙拉了起来,青蛙一看,他说:“哇,好美丽呀。”这里有金黄的稻子,和清澈见底的小溪。这时,小鸟说:“看见了吗?”青蛙说:“看见了,原来这么美丽呀!”我的收获是,在还没弄清事情的时候,不要下结论,有一句话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就是我读《井底之蛙》这本书的感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要多读好书。

井底之蛙读后感如何写 篇2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初中生读后感高中生读后感观后感

今天我读了井底之蛙这个小寓言故事。我用这种教育来教育我爱呆在家里的弟弟。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井底蛙读后感,供您参考。欢迎阅读!

篇一:《井底之蛙》读后感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名字叫《井底之蛙》。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直住在浅井的一只青蛙和一只来自于东海的一只鳖的对话,青蛙夸耀的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邀请鳖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别答应了,可是它的左腿还没有迈进去,右腿已经被绊住了,鳖只好小心翼翼的退回来,对青蛙夸耀大海的特点:

“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能形容海的深度。”

这篇课文就是不要让我们像青蛙一样,做一个见识短浅、夜郎自大、孤陋寡闻、安于现状的一个人,要让我们像鳖做一个谦虚的人。

篇二:《井底之蛙》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井底之蛙》,课文说的是一只小青蛙住在井里,一只憋住在东海,青蛙说“我住在这里真快活,你何不进来跟我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呢?”憋接受了青蛙的邀请,准备下井去看看;但是他左脚还没有进去,右脚已经被绊住了,于是,他只好退了回来,向青蛙讲起了大海的景观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

这也可以说是生活在大海的大快了吧。

井底之蛙听了这些话,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从这篇短文里文学到了什么东西不要把它看得很高。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初中生读后感高中生读后感观后感

篇三:《井底之蛙》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井底之蛙这个小寓言故事。我爱我在家接受这种教育的弟弟。我不经常出去看一看,不碰新东西,把自己围成一个小圈子。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多有趣,多美好,多富有。

我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总是认为我住的地方是最好的。只有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知识,才能避免井底青蛙的浅薄和无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像昨天的汉字英雄有一位选手说他对历史了如指掌,但高晓松先生一考就表显出浅薄和无知,高晓松先生对历史的了解也比他多。这告诉我们不要做井底的青蛙。俗话说,外面有人,外面有日子。

人要有自信,更要有自知之明。

妈妈夸我能学以致用。让我觉得学***读是件很有益处的事,能在阅读中学习,学***长。

篇四:《井底之蛙》读后感预***底之蛙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一只青蛙觉得自己很快活他向来自东海的鳖骄傲的说:“在这里住真快活,寂寞时,我学出井外外个够,疲惫时,我回到井里睡觉,井水刚刚没过我的四肢,之口井都归我,何况那些虾、蟹、螃蟹。

青蛙邀请鳖到井中玩,别答应了,别刚要跳进井里,左腿还没跨进去,右腿就被绊住了,赶紧退回来,像青蛙讲述东海的景观;”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下禹时代,十年就涝,海面却没因此增高,商汤时代,把年七旱,海面也没有因水增多减少而或进或退,这也可以说是生活在东海的打快了吧。“

听着别说的,青蛙觉得自己很渺小。

篇五:《井底之蛙》读后感一只可怜的青蛙每天都只呆在井底里,所以每天看到的只是井口上方和井口一样大小的一块天空,从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海龟对他说的外面的大海一眼望不到头,蓝蓝的天空无边无际,他怎么样都不肯相信。

我从这只青蛙身上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不去别的地方,他就看不到世界有多大,风景有多美。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到外面去看一看,这样我们的世野才会开阔,我们的世野才不会短视。

井底之蛙读后感如何写 篇3

只小青蛙生活在三尺来深的井底下。有一天,它碰到了一只小海龟,青蛙见海龟那灰头土脸的样子,片吹嘘起来:“你看我住在这多幸福啊!高兴的时候,就跳出去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休息......。”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决定到井里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踏进去,右脚却被栏杆挡住了。它觉得这里不适合它,就和小青蛙讲它住的地方:东海。那里大水泛滥成灾的时候,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大旱时土地都裂了缝,海绵也丝毫不见降低。生活在那种地方,那才叫做真正的快乐呀!

青蛙听了,好半天没有说出话来。他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有多狭小!

青蛙长期间在井底下,目光短浅。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绝对不能做一个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井底之蛙因被朋友笑话而定好学习计划借来基本书籍学习,却一天推迟一天仍然不看书,两年过去了,井底之蛙什么也学不来的事。告诉了我们学习不能延时,否则到最后就什么也学不来,只会悔憾终生。

这篇短文使我产生许多平时没有想到的感想。由此可知,我们学习不能怠慢,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我们既然立下了雄心壮志,要守信用,尽量去做一些我们能做的好事。学习只有一个词“勤奋”,俗语有说:“勤能补拙”。意思是说:你的智商若是没有别人那么高,你就要靠勤奋取得好成绩,尽量进步不大,但你毕竟下了苦功。

若是井底之蛙能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我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我们正处于学习之期,千万不能像短文中的井蛙一样,延迟学习,我们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否则只会悔憾终生。

读了《井底之蛙》这篇短文,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怠慢,要刻苦,努力,勤奋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一只住在浅井里的青蛙对东海的大鳖夸口说:“我出了井,就在井栏边跳跃;回到井里,我躺在井壁的'砖洞边休息;跳到水里,水浸着我的两腋和两颊;踩在泥里,泥漫到我的脚背上。”东海的鳖听到了倒想进去看一下,但它的左腿还没伸进去,右脚已经被井栏拦住了。它对青蛙说:“你见过海吗?用千里之远,不能形容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也不能形容海的深度。”青蛙听了这些话不得不感到自己非常的渺校

世界是无限的,不要把自己一直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满足于一孔之见而亡自尊大,结果一定会闹也一些大笑话的。

仝桐

一只住在浅井里的青蛙对东海的大鳖夸口说:“我出了井,就在井栏边跳跃;回到井里,我躺在井壁的砖洞边休息;跳到水里,水浸着我的两腋和两颊;踩在泥里,泥漫到我的脚背上。”东海的鳖听到了倒想进去看一下,但它的左腿还没伸进去,右脚已经被井栏拦住了。它对青蛙说:“你见过海吗?用千里之远,不能形容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也不能形容海的深度。”青蛙听了这些话不得不感到自己非常的渺校

世界是无限的,不要把自己一直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满足于一孔之见而亡自尊大,结果一定会闹也一些大笑话的。

井底之蛙读后感如何写 篇4

《井底之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生活在井底的蛙儿对外面世界的无知和狭隘。它以自己所见所知的井底小世界为整个世界的全部,完全不明白外面的广袤世界。直到有一天,一只从外面来的大海龟告诉它关于外面世界的奇妙事物,蛙儿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狭隘,决心要走出井底,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见识是否也像井底之蛙一样狭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了解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需要不断努力去学习和开拓自己的眼界。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井底之蛙一样狭隘和固执,他们拒绝接受新的事物和理念,守着自己的小圈子,对外界闭目塞听。正是由于这种狭隘和固执,使得他们无法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错过了许多机会和可能性。


读完《井底之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我们要时刻保持谦卑的姿态,乐于接受新的事物和想法,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和见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融入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通过这篇寓言故事,《井底之蛙》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对世界的狭隘和无知。我决心要像蛙儿一样,走出井底,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和认识,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感谢这篇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激励我不断前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井底之蛙读后感如何写 篇5

▲篇一:《井底之蛙》读后感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名字叫《井底之蛙》。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直住在浅井的一只青蛙和一只来自于东海的一只鳖的对话,青蛙夸耀的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邀请鳖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别答应了,可是它的左腿还没有迈进去,右腿已经被绊住了,鳖只好小心翼翼的退回来,对青蛙夸耀大海的特点:

“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能形容海的深度。”

这篇课文就是不要让我们像青蛙一样,做一个见识短浅、夜郎自大、孤陋寡闻、安于现状的一个人,要让我们像鳖做一个谦虚的人。

▲篇二:《井底之蛙》读后感今天问们学习了《井底之蛙》,课文说的是一只小青蛙住在井里,一只憋住在东海,青蛙说“我住在这里真快活,你何不进来跟我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呢?”憋接受了青蛙的邀请,准备下井去看看;但是他左脚还没有进去,右脚已经被绊住了,于是,他只好退了回来,向青蛙讲起了大海的景观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

这也可以说是生活在大海的大快了吧。

井底之蛙听了这些话,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从这篇短文里文学到了什么东西不要把它看得很高。

▲篇三:《井底之蛙》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井底之蛙这个小寓言故事。我爱我在家接受这种教育的弟弟。我不经常出去看一看,不碰新东西,把自己围成一个小圈子。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多有趣,多美好,多富有。

我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总是认为我住的地方是最好的。只有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知识,才能避免井底青蛙的浅薄和无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像昨天的汉字英雄有一位选手说他对历史了如指掌,但高晓松先生一考就表显出浅薄和无知,高晓松先生对历史的了解也比他多。这告诉我们不要做井底的青蛙。俗话说,外面有人,外面有日子。

人要有自信,更要有自知之明。

妈妈夸我能学以致用。让我觉得学***读是件很有益处的事,能在阅读中学习,学***长。

▲篇四:《井底之蛙》读后感预***底之蛙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一只青蛙觉得自己很快活他向来自东海的鳖骄傲的说:“在这里住真快活,寂寞时,我学出井外外个够,疲惫时,我回到井里睡觉,井水刚刚没过我的四肢,之口井都归我,何况那些虾、蟹、螃蟹。

青蛙邀请鳖到井中玩,别答应了,别刚要跳进井里,左腿还没跨进去,右腿就被绊住了,赶紧退回来,像青蛙讲述东海的景观;”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下禹时代,十年就涝,海面却没因此增高,商汤时代,把年七旱,海面也没有因水增多减少而或进或退,这也可以说是生活在东海的打快了吧。“

听着别说的,青蛙觉得自己很渺小。

▲篇五:《井底之蛙》读后感一只可怜的青蛙每天都只呆在井底里,所以每天看到的只是井口上方和井口一样大小的一块天空,从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海龟对他说的外面的大海一眼望不到头,蓝蓝的天空无边无际,他怎么样都不肯相信。

我从这只青蛙身上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不去别的地方,他就看不到世界有多大,风景有多美。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到外面去看一看,这样我们的世野才会开阔,我们的世野才不会短视。

▲篇六:《井底之蛙》读后感今天读了《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故事,我感到意义深刻,使我深受启发。

一只青蛙一只生活在一个废井中。他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他只能透过井口看到外面一小块蓝天。但是青蛙觉得他的家非常宽阔和幸福。这是因为青蛙满足于现状,从不去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它不知道外面的地方有多宽,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我们小朋友就像一只井底的青蛙一样,我们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很少,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掌握更多的知识,不能做一个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爸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与雄鹰为伍,就能翱翔蓝天;与青蛙为伴,只能坐井观天。

▲篇七:《井底之蛙》读后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它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一天,青蛙看见一只乌龟经过。青蛙吹嘘自己的房子又大又好,并邀请乌龟进来。听到青蛙的夸口,乌龟决定去井里,但井太小,装不下乌龟的一条腿。这时候青蛙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太大了,自己的住所太小了,自己的眼界太窄了,根本不了解天高地厚。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目光短浅,不知天高地厚、自高自大之人。

有些同学成绩稍稍比别人好一点,就自满起来,以为自己的知识已经足够丰富,别人都不如自己,殊不知全校还有很多超过他的同学,更不用说全市全国有多少比他强的人了。

要牢记”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千万不能有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否则我们永远不会有更大的成就,只会成为让人笑话的”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读后感如何写 篇6

我读了《井底之蛙》这篇短文后,油然而生了许多感想。

《井底之蛙》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井底之蛙因被朋友笑话而定好学习计划借来基本书籍学习,却一天推迟一天仍然不看书,两年过去了,井底之蛙什么也学不来的事。告诉了我们学习不能延时,否则到最后就什么也学不来,只会悔憾终生。 这篇短文使我产生许多平时没有想到的感想。由此可知,我们学习不能怠慢,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我们既然立下了雄心壮志,要守信用,尽量去做一些我们能做的好事。学习只有一个词“勤奋”,俗语有说:“勤能补拙”。意思是说:你的智商若是没有别人那么高,你就要靠勤奋取得好成绩,尽量进步不大,但你毕竟下了苦功。 若是井底之蛙能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我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我们正处于学习之期,千万不能像短文中的井蛙一样,延迟学习,我们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否则只会悔憾终生。

《井底之蛙》这篇短文,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怠慢,要刻苦,努力,勤奋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DhS4.cOm编辑精选

《管人的真理》读后感怎么写


一本好书对于智慧而言,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体会着作者在写作时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有更多感悟,那么这时读后感的作用就是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并且结合自己的观点去进行解读。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的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管人的真理》读后感怎么写”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希望推荐的这本书“《管人的真理》读后感怎么写 ”对您有所帮助。一本书里面藏着一个世界,当我们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时。 以分享阅读心得的方式,连结自己和其他读者的话题。我们提供的框架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

东莞理工学院

本科学期论文

题目:学生姓名:陈志翔

学号: ***

院(系): 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班

指导教师:龚志周副教授

起止时间:2015年9月—2015年12月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各个流派所倡导的管理理论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虽然管理理论丰富多彩,但没有一个管理体系能够完全指导管理过程。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这说明管理学也在不断发展,需要在实证研究中加以论证。《管人的真理》一书,罗宾斯更多地凭借其在组织行为学中的造诣,向读者描绘了一个铸就合格管理者的全面而具体的参考系。书中讨论的59条定律,从微观和客观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现象背后的原理,也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人性做出了深刻的诠释。

关键词:管理;实证研究;规律;原理;诠释

目录一、关于书名的思考- 1 -

二、客观处事,事半功倍- 1 -

三、 换位思考,达成期望- 2 -

四、 承认不足,学会引导- 3 -

(一) 学会承认无法改变的事实- 3 -

(二) 判断方向,学会引导- 4 -

五、 其他方面的收获- 5 -

(一)加深了相关理论的认识- 5 -

(二)明晰全面思考的重要性- 5 -

(三)培养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5 -

(4) 重新理解团队定义并学习使用政治技能-5-

六、 总结- 6 -

参考文献- 6 -

一、关于书名的思考

阅读本书的过程,笔者一直是如履薄冰的。有此谨慎的行为,皆因本书较为“浮夸”的书名。作者斯蒂芬.

p.罗宾斯教授将其作品命名为the truth about managing people本无可非议,只是本书的中文名则值得斟酌了。关于本书的中文名,译者之一的慕云五先生也在译后记中表达了他的见解,“我认为译为‘真相’或‘事实’更妥当,‘真理’太绝对了”。

笔者赞成慕云五先生的看法,较之“真相”和“事实”的译法,“真理”一词太绝对了。尽管“truth”一词有真理的解释,罗宾斯也是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但是将本书所论述的59条规律定义为真理还是显得难以服众。例如,本书的第52节以“归因理论”为理论依据,提炼出“自我服务偏见”的概念,即个体有倾向将成功归功于自身的内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尚且不论归因理论是否存在不足,若将作者提出的“自我服务偏见”定为真理,那么作为其理论依据的归因理论就更该被视为真理了。如此说来就将产生一种趋势,即学术研究的权威化。倘若这种趋势真的出现,那将是管理学发展的大灾难。

显然,必须强调一点,这个推断是建立在两个理论存在递推性的前提。

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作者也在研究组织行为,包括归因理论的研究。当然,教材上关于归因理论的解释主要提及海德和凯利的理论,并未延展到“自我服务偏见”的概念。只是,前面假设的结论如果成立,那么归因理论作为一则真理的存在只会被笔者和更多的管理学人供奉在“神龛”。

这样的事实将不再接受实证研究的论证。作为一种学说,它将受到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尊重。这样,科学精神就很难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不再质疑理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也很难从实证研究中获得学术成长。笔者以为,我们应本着胡适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去质疑,去验证。

因此,我一直秉持怀疑的姿态去阅读本书。所幸作者不负众望,真正做到用直白的言语去论述了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和原理。

二、客观处事,事半功倍

作者是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主要模块为划分去写作的。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试图用以下关键词来总结我的阅读成就:客观、移情思考、期望、引导和改变。

接下来,我将以这些关键词为主题,在读完这本书后总结自己的经验。

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便是要做到客观,这里客观处事不仅仅局限于行为方式,还是认知上的客观。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客观的认知风格,这是最困难的部分。在这方面,罗宾斯对招聘模块的讨论可以看作是促进客观认知培养的最佳诠释。

第一印象,对个人特质和老龄化的认识无不表明管理者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管理行为。面试官总会依据第一印象去给应试者贴标签,并根据面试者的个人特质去决定聘用与否。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种行为的基础不是组织的需要,而是面试官的个人价值判断。

为了避免这种行为,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如何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是一个问题,但并非不可能。罗宾的建议是不要过早地形成判断,要以验证假说的态度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在我看来,这两点建议是极具建设性的。提炼其核心,不应依靠自己的价值观和爱好来判断,而应突破思维定势。不难看出,我们不应该过早地形成判断,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包括价值观)过早地作出结论,这样可以使我们在与客观事物的接触中形成更加客观的判断,尽可能地摆脱价值观的干扰。

单是这样做还不行,罗宾斯还告诫我们要对自己形成的判断进行小心地求证。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罗宾斯的两个要求,就不难养成客观的认知习惯。

要做到客观处事光有客观的认知还不行,我们还要做到客观地实践自身的认知。在这方面,对于管理者来说,客观而更重要的是公平,无论是在招聘过程中,还是在绩效反馈和日常工作沟通中。招聘时,要求面试官根据组织的需要,寻找相应的人才。绩效反馈要求管理者以实际可行的方式对结果进行反馈。作为工作沟通的一部分,反馈要求管理者在沟通过程中不带偏见和立场地开展工作。

从这本书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满足组织需要的员工能够更好地融入组织,大多数员工更愿意在日常沟通或反馈中得到平等对待。因此,管理者若能做到客观处事,将是事半功倍的。

3、换位思考,达成期望

除了罗宾斯提出的两个要求外,笔者发现还有一种技能是能够客观地做事,即学会在其他地方思考。而提及换位思考又不得不引出另一关键词,期望。两者关系密切。所谓换位思考,实际上是基于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期待。

期望在组织中无处不在。明显的期望包括组织的期望、管理者的期望和员工的期望。组织中的期望确实如此,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它有不同的内涵。正是由于期望的多样性,管理者必须学会在其他地方思考。

换位思考应该体现在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招聘、沟通、工作设计、团队建设和变革等都需要管理者思考管理对象的期望。接下来,笔者试图以作品设计与变革为例,探讨换位思维在实现期望中的重要性。

在某种程度上,变革的开始是由于管理层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确定了现有的规章制度。为了便于理解,并让笔者以重新设计作品为例,探讨换位思维在实现各方期望中的作用。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强调这本书的两个章节的标题:

第一,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二,大多数人会抵制任何对他们没有好处的改变。因此,不难看出,管理者在重新设计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还要考虑变革对员工的影响。如果管理者不考虑换岗,重新设计工作很可能只会增加员工的工作量,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只是,这样做的成效是否与管理者的设想一致是很难保证的。原因如下:第一,作为利益相关者,员工的期望被忽视,现有变革结果是与其期望相悖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在达到生存和安全需求后会追求更高的需求;其次,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诱使员工以多种形式抵制变革,“即使个人想改变他们的行为,群体准则也会起到限制作用”;最后,为了削减抵制变革的阻力,管理者必将牺牲部分有利于组织期望而不利于员工期望的决策。

只是,这样做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做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那么,管理者进行换位思考,权衡好各方期望后再发起变革又将是怎样呢?在这里,变革的结果仍是不确定的,只是我们可以肯定它会更趋于积极的一面。之所以与前述结果存在差异,原因在于管理者全面考虑过变革相关各方的期望,知晓变革会引发怎样的利益变动以及各方的承受程度。

如此看来,管理者发起变革更像是一场博弈,一场要求管理者权衡各方利益与组织期望,并选出最优策略的局。显然,这样的博弈应该是一个可变和博弈,而不是零和博弈。既为变和博弈,管理者则要做好削弱变革阻力的准备。

对此,罗宾斯提倡奖励接受变革者;就变革原因去进行沟通;让受变革影响者参与决策。对于罗宾斯提出的三点解决方式,笔者甚为认同。因为这三个方面的解决方式全面顾及了各方在变革发生后的反应。

也正是这样才使变革在进行前后都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一同被进行了审视,进而做出有利于实现共赢的决策。因此,笔者认为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更好地实现期望。

4、承认不足,学会引导

此部分作为前述心得的补充,将继续以变革为主题进行讨论。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地对关键词“变革”的论述。前面笔者提出了换位思考,考虑各方期望进而做出有利于实现共赢的决策的看法。

现在,笔者本着小心求证的态度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鉴于前面已经对该假设的有利之处进行了论证,这里,笔者将对无法实现共赢的因素进行论述。众所周知,任何时候最好的局面皆是共赢的局面,可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共赢呢?

答案是否定的,共赢局面下并非人人都能最大的获利,该局面下仍存在各方都无法挽救的利益损失局面。

共赢作为一项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这个前提下必有人的利益或期望不能很好的达成。在这里,只需举一例即可说明问题。假设一组织因发展陷入危机必须进行人员调整,裁员势在必行的情况下,享用更高福利的老员工多会被辞退。

傻子出国读后感合集(3篇)


如果您正在寻找关于“傻子出国读后感”方面的建议。文字,是我的生命;书籍,是我的灵魂,同一个人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中不同情节都会有不同看法。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把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加深。请认真思考本文中的启示和经验!

傻子出国读后感【篇1】

在阅读了《傻子出国记》这本书之后,我对出国留学这一话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了解。这本书围绕着一个“傻子”——梁思成,以及他在留学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描述了一场关于追梦和成长的故事。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留学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在语言能力、专业技能还是人际交往方面,留学都是一种很好的提升自我素质的方式。而梁思成在留学期间遭遇的困难和挑战,则更能锤炼他的意志力和适应能力。这也让我意识到,面对困难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坚持与毅力。

其次,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很出色。梁思成是一个被称作“傻子”的男孩,但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坚韧有志的留学生。除此之外,书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例如他的好友李建国,或者他的导师杨立群等等。这些角色的存在,为整个故事增加了不少色彩。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所描绘的情节都是实实在在的。这些情节不仅包括了出国留学的各种流程和细节,也涉及了学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未来的出国生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总之,《傻子出国记》是一本很好的留学经历书籍。通过对梁思成的故事的描述和分析,它深入探讨了留学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了困难和挑战如何促进人的成长,同时也借此书呈现出了一幅真实的出国生活画卷。读完这本书,我相信每个留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傻子出国读后感【篇2】

《傻子出国记》读后感


《傻子出国记》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智商低下的男孩曹小四出国留学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通过曹小四的视角,揭示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奋斗之间的关系。这部小说引人深思,令人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与价值观。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那个时期正是中国大规模赴外留学的初始阶段,人们普遍对海外留学充满向往与憧憬。而曹小四,一个表面上被人们认定为“傻子”的男孩,却无意间获得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这一机会对于曹小四来说,无疑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点。他可以摆脱原本狭窄的环境,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能。


曹小四的留学之旅并不顺利,他在国外遭受到了巨大的困扰和欺负。他的智商低下让他无法适应新环境,而且他不会与人交流,导致与他人的沟通和人际关系十分困难。但是,正是因为这些挫折和不幸,曹小四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虽然他的成绩仍然不好,但他学会了适应、努力和坚持。


在留学期间,曹小四结识了几个朋友。这几个朋友对于曹小四来说,真正成为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他们一起共度难关,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尽管道路崎岖,他们仍然团结在一起,互相信任和支持,让曹小四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


小说中,余华巧妙地描绘出曹小四的内心世界。曹小四虽然智商低下,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他通过努力学习英语,去理解和适应对他来说陌生的文化和环境。他虽然在学业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但是他从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曹小四的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价值是无法用智商来衡量的。曹小四虽然没有高智商,但是他拥有独特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他的内心充满爱和渴望,他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曹小四也让我反思了社会对智商的过分重视。应该更加关注每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的智商。


《傻子出国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它教会了如何去关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梦想,以及强调友情和努力的重要性。这部小说揭示了生活中的残酷和现实,却也带给读者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注,无论他们的智商如何,每个人都值得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和对自身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与可能。


《傻子出国记》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无论一个人是否具有高智商,都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个体,值得被关注和尊重。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无论环境有多么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本书提醒了我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真正相信自己,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傻子出国读后感【篇3】

《傻子出国记》读后感


《傻子出国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城市傻子跟随一个留学生去国外的故事。整篇文章情节曲折,通过傻子的目光视角,描绘了城市和乡村、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巨大对比,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不公正。这篇文章让我不禁深思,也让我感动。


故事开始,一个自称“傻子”的人带着他的日本室友在中国留学生来到一家餐馆吃饭。经过一番旅程,傻子对于外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畏惧。他的室友说,中国比外国落后很多,但傻子却不愿相信。于是,两人进入餐馆,傻子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种种问题:服装陈旧、态度冷漠、呼延不亲切。


当餐馆的服务员遇到其他国家的顾客时,却变得热情友好,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此时,傻子震惊了,他理解到了室友的话,中国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他内心的怨恨与不满越来越强烈,他决定离开中国。


在傻子离开中国之后,他与室友来到了一个富裕的国家。“这里的一切都那么新,那么不同”是傻子最初的感受。他看到了高楼大厦、先进的科技、干净的空气和友好的人。他感到非常庆幸自己离开了中国,离开了自己的慢慢国家。


这一切的美好都没有持续太久。虽然他所在的国家富裕,但人们却都疏远冷漠,过于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在这个国家里,人们彼此之间没有温情和人情味,他们只看到拿钱与否,只知道看重外表和地位。


傻子终于明白,鲁迅给他命名为“傻子”并非出于他的愚蠢,而是出自对于中国社会的不满。中国社会当中存在许多问题,傻子的离开只是他表达不满的一个方式。


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新的思考。通过傻子这个人物,看到了中国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伪善的面具、待人处事的冷漠和对物质追求的过分强调。这样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隐患,只有不断地面对和解决,才能真正让国家变得更好。


文章中形象且细致的描写,以及通过傻子的视角展示了他眼中的中国和外国。对比鲜明而又真实,此刻傻子才算是真正看清了中国的一切。我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使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小编认为,读完《傻子出国记》,我不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深的思考。通过傻子这一形象,看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对国家的深深爱国之情。这篇文章令我动容,也唤醒了我对于中国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我希望能够以傻子为榜样,勇敢直言不讳地面对问题,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美的读后感(合集9篇)


对于读后感的写作,其实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作者写的作品蕴含深刻的思想。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真心推荐这篇关于“谈美的读后感”的精品文章值得一读。

谈美的读后感 篇1

许多人教导小孩子,都要求他们会换位思考。可这难道不与“移情作用”这种说法相违背吗?

仔细读了朱光潜的分析,我就知道了。

“移情作用”是将自己的想法无恶意的加于它物之上,自己的情感和物体的情感相互融合,达到美的平衡。这虽然不尽是出于理智的,但是达到的效果是和谐的。

“换位思考”是一种反省的方式,把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达到的效果也是好的。

作者用“宇宙的人情化”来概括这种移情作用,很是富有人情味。

三、“人生的艺术化”

在郊区还感觉不到什么,但是无数次的去北京体验生活,让我感觉到城市中的生活节奏已经比郊区快了近乎一倍。

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或所珍视的人战斗,赢得控制生活的资格。我不知道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失去了很多这样的机会。

何谓“驾驭生活”?是的,努力是必要的,但我们不应忘记同时给生活增添趣味。比如,在堵车的时候听相声,在心烦的时候抄诗,难道不能让自己感觉好点吗?

没有必要像敌人一样生活。生活是公平的,得失是必然的。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呢?不要对自己太残忍。在一定限度内放松会帮助你提高。当然,是放松而不是放纵。

我用了半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遍,隔了一天再读了一遍,并且在摘抄之后又读了一遍,三遍之后,才敢提笔写读后感。这不是晦涩难懂,而是尊重书本。其中,既有美学知识,又有心理学和逻辑学,通俗易懂。这本书值得一辈子读。

人生是漫长的,多学点真理,就有更多的资本去享受美。

谈美的读后感 篇2

看《谈美》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美人,这个话题已经有千年历史了,从春秋时期的文姜、息夫人,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再到现代的张曼玉章子怡等人,太多话题,太多故事。古人对美人的评价标准是“眉如翠羽,齿如含贝,肌如白雪,腰若束素,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现代人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穿着是否时尚,在意别人对美的评价,在意现代对美人的界定,在意妆容得体甚至掩盖了本来的面目。我倒认为美是一种态,如醇酒,如夕阳,如晚霞。美应该和宋美龄、宋庆龄一样细腻雅致。

有味道的反义词是俗。朱光潜先生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免俗”。为了“假如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先生认为“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说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叫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这一点,鲁迅也有所感(虽然二人在审美观上有较大差异),所以才弃医从文,开始他《彷徨》《呐喊》之旅。在整本书中,先生,他一直在谈论避免粗俗。什么是庸俗?什么是免俗?

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出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把所从事的学问和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而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如此方能“免俗”。

他说无所为而为,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很准,人生来而有欲望,然而遵从心里欲望而去做事,不掺杂其他杂念,不计较厉害得失,在现代人看来,便是大师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化界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有一批伟大的作家和大学生为青少年写作,其中有冰心、叶圣陶,还有学者朱自清、朱光潜。《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

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谈了很多,我倒是想从先生《谈美》中的一句话说起。先生说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美感所伴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会一起来。

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这大约是可以说,美人是当我们看到她时已经忘了形,不知我们在哪,对其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进入自己的世界,后来回想,方觉得那很愉快,这就是“无所为而为”,如今的人看美人就想起性欲,想占有她,想着她是如何的妖娆妩媚,这便不是美感而是快感了。

当我们认为她是美人是,就会觉得她今日穿得很好看,或是首饰搭配的得体,或是看见美人后便心情舒畅觉得花更艳更娇,天更蓝更晴,这便是移情。先生说“‘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那么移情和美感又有什么联系呢?“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我喜欢百合,因为喜欢它的纯洁无暇,百年好合,我看着百合便觉得她是纯洁无暇的,而它的纯洁无暇的形象有感染我,仿佛我便是百合,“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的还是属于物的”。

我常喜欢**里的人,觉得我要找的人就是那样的,模样刚中带柔,挺拔身姿,对人冷酷却有一颗藏在冰山下的心或是其他,我也曾觉得我遇到的那个人就是那样的,可后来我才发现,其实不是的,我爱上的只是一个理想化过的变型,我想象的形象都附着到他身上了。a先生说这是柏拉图式的爱,是艺术性的。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在人情化和理想化后,他便不再是本色了。

所以美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后来我才发现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去西湖,他们不理解明明是一样的景色为什么总也看不腻,而且还只要一个人去,现在,我似乎能给一个答案了:西湖水,雷峰塔,我每去一次便因着心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象感觉,我永远也看不腻,而且我也不需要别人来和我分享这种情感,因为他的心境情感必是和我不同的,我的感觉他不能或是不全能体会,独自旅行,听静默的呼吸,这样就好。

西湖水,雷峰塔已不是自然了,当然我不会想要占有它,因为它是美而不是恋爱,没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

你可以说我懂艺术,或者说因为我一点都不懂,他不属于我,也许这就是我喜欢独自旅行的原因。因为我看到景色的第一眼不带任何杂念,不会想着它是什么,他有什么功用,只是直觉,只是觉得它是好的,然后用相机拍下,回去看发现她是美的,或宁静致远,或勃然生机,或沧桑颓废,或雾里朦胧,但他还是好的,因为他不是现实,你也可以说这不是美感,因为他已带了联想。比如你拍这张西湖夜景,就想到平湖秋月,拍细雨霏霏,想到“山色空濛雨亦奇”,而联想太多之后,精力涣散不专一,他便不是直觉不是美感了。

其实,似乎“我觉得它好”这句话是还不够的,说这句话一般人们总会问为什么,当你在想为什么时,小孩会说因为他快乐,因为小孩心智不够,而你多半会认真思索一番,说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反省,就是“批评的态度”了,而它就和“欣赏的态度”(美感的态度)相背了。

还有一种态度是考证,这让我想起以胡适、周汝昌等为代表的红学家,老先生们太重考证和批评的功夫,一部《红楼梦》有多少“考证”和“索隐”?又有几代人在这上面耗尽一生?“红学家”们都忘记了艺术是创造的,“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他们只做到了史学的功夫,却没走进文艺的领域。

说起《红楼梦》,这本书来来去去总看了几遍了,也偶尔遇上两个喜欢《红楼梦》的和我讨论一二,他们很喜欢说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说黛玉的清高,说宝钗的玲珑,说湘云的真,说王熙凤的贪,说宝玉的痴,殊不知这是文学,人的性格都被无限放大而显得个性突出,何况,人都是多面性的,好与坏本就是相对而言,就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样。如是一定要**,我倒是认为《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可以仔细品玩一二。这两个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一直贯穿全书。现实变成了梦想,梦想可能是最高的现实。

宝玉一直在找这样一个像水一样干净的女儿。可大观园终是要覆灭的,那么美好的一群女子也会随流水般“一抔净土掩风流”,不是每个女子都如黛玉那般,或是如宝钗那么灵巧慧心的女子就如何如何,真真幻幻,又如何分辨。

许是太过感性,便常常为《红楼梦》感动而哭而笑。因为诗句中的一个字,一句话而怔怔看半天,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史湘云和林黛玉这前后两句,说尽了个人心事,又暗含今后身世。

一个“寒”,一个“影”,一个“葬”,一个“魂”,什么女儿,什么花,什么月,什么诗社,都是昙花吧。仅仅几个意象,却勾起人无数情感。所以朱光潜先生说:

“文艺作品都必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他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合成之前,图象是零散无序的;在合成之后,图象是和谐统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如《诗经》中,《小雅·采薇》就是典型的例子。“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我很喜欢一首诗: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云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第一次看到它,觉得他很好。

后来,偶然一次机缘,让我又看到了它,觉得诗写得真是大气,接着我开始考证它到底是谁写的,知道是康熙。我通过康熙联想到他60年风风雨雨的戎马一生。作为皇帝,他不愧是一代天子。

一个月前,我爬上黄山山顶,看着脚下绵延的群山。眼前的云彩使我想起了这首诗。在那一刻,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首诗更能缓解我的心情了。我对着山下大喊这句诗,和着泪水一起留在那似虚实真的山巅。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个命题,先生认为,人生是多方面统一的和谐整体,完满的人生是实用活动、科学活动与美感活动的平均发展。“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所以,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也无所谓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或欣赏是指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它可以超越实用的极限,发自内心地去做一切事情。它必须是严肃的,同时也是自由和开放的。没有情趣,不会欣赏,那就既不能严肃,也不能豁达。如此看来,人生的情趣化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他是达到人生严肃化即建立高尚的人格理想的必要中介。

因此,完美的人生应是艺术的人生。而且,“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在书的最后,王老师给了我们六个字:慢慢走,尽情享受!我想不知何时何地我会再忆起它,而那时我又是怎样的心情,但有一点我知道,我还是我,我在路上。

商1341

李文涛***

谈美的读后感 篇3

慢慢走,欣赏啊——读《谈美》有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此书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也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谈美》是一本薄的书,可是其中的意蕴却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体悟。

尤其是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更具振聋发聩之用。

听说阿尔卑斯山谷中,在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写道: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朱光潜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人们对生活的态度。生活中,大多人行色匆匆,眼里心里只记挂目的地,只记挂想要达到的目标,却忘了在行走过程中留连欣赏路边的美景。人生索然无味,岂不可惜。

我也认为生活必须有目标和理想,这样才有前进的方向。但真正重要的是朝这个方向前进的过程。漫漫人生过程中的的体悟与获得才是一世为人的最终收获。

这句话也蕴含了朱先生“人生艺术化”的美学理念,也是他人生的态度。他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但是,每个人的作品能不能成为有较**值的艺术品,得看个人的性分与修养。如果您知道如何生活,就可以将自己的生活雕刻成一尊伟大的雕像。反之,生命如同顽石,毫无价值。

从另外一个角度,“慢慢走,欣赏啊”,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说,人最终都要“去的”。但这“去的”地方,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

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做人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平时讲“不在乎结果而在乎过程”,这之于做人是很合适的。

既然如此,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要“慢慢走”,而且还要“慢慢欣赏”。这需要达到一种境界:也就是,你要跳出“原我”,而变成“另一个我”,从而“吾日三省吾身”—即对“原我”进行审美。

你的人品是高尚的,你的行为是端正的,那你就好好地去欣赏你的人生过程吧!这种“慢慢欣赏”,一定会在你的心灵中浮泛起无比欣慰、无比惬意、无比爽悦的感觉。这才是做人的味道啊!

朱光潜年轻时曾在英国和法国留学。当时,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然而,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他,还是长时间地待在图书馆里,大量阅读,勤奋写作,完成了一系列的著作。《文艺心理学》以及它的缩写本《谈美》,就是在那时完成的。

美,不是纯粹的“客观存

在”。美之所以被我们认为是美的,是因为我们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快乐原子”被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存在”“引爆”而已。有着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怀的人,内心总是充满着“柔情蜜意”。

这些人会比一些生性冷酷、极端自私、缺乏爱意的人,会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接受到更多的美的信号。他们是拥有美的“富有者”。当他们来到阿尔卑斯山时,他们忍不住放慢脚步。

城市里有越来越多的绿地。每天路过时,他们总是很匆忙。其实,只要你稍停片刻,就会发现草原上的野花和蒲公英非常漂亮,跳进来的喜鹊和麻雀也非常可爱。世上不缺美,只有发现美、感受美的灵魂。

还是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时代风云变幻,社会沧海桑田。远处的山峦巍峨,需要用脚一步一步接近;浩渺的大海博大宽广,要用楫一次次渡过。当你徘徊在路边的风景中,你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宠辱不惊,静看厅前花开花落;物利两忘,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未尝不是一种最美的人生风景。

慢慢走,欣赏啊!我们的生活何尝不需要这样呢?越来越快的生活节

奏,不停地奔波,麻木的表情,飞快的脚步……你已经被你所追求的东西所累了,因为总以为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幸福在等待着你。当你回过头来看时,却发现,幸福,原来在路途的点滴之中。

时间不能停滞,但我们可以停滞。也许偶尔,你能看到生活的微笑。

谈美的读后感 篇4

过去几年,虽然没看几本书,但保留了一直买书的习惯,看书架上崭新的书籍,想着它们可能一直在等我去看,这次看《谈美》是因为这本书特别的薄,从名字上,也没有书架上另外一些书看上去那么晦涩难懂,很幸运看了《谈美》。

开篇就立刻吸引住了我,《谈美》开篇所述,美是关注事物本身,而不是关注事物的`其他价值,比如看一棵松树,看它风姿卓越,看树是树,而不是木材,不是什么植物科,只是松树。这里和上一本《作文六要》的观察有一些相似,我们观察事物,可以有很多角度,观察事物本身,美会更容易被看见。

赏美功力可以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神类似于灵感,小时候不知为何我们要大声朗诵,如果孩童时看《谈美》就好了,这样我可以早一点知道,朗诵多了,也许嗓门就会有记忆,如要作文时,喉肌也许会帮大脑做出选择,发出一个脑细胞也意想不到的好词来。漂亮的书法也是一样,不一定是大脑去控制手写出漂亮的字,而是因为练习足够多,手部肌肉的记忆使得笔下生花。

足够的聪明才智,并不能造就美,美很多时候是下苦功夫之后,创造的结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仅靠智商是不可以创造新的美。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生活本身,观察自己,或跳出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自己是否学会欣赏。会欣赏会更自由,虽然现在还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但是我想,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终有一日,可以体会到,会欣赏则会更自由的状态。

谈美的读后感 篇5

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到的美,不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美,而是更美的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这些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究竟美在**?究竟什么是美?

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问题所展示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学家与商人眼中却只不过是一株客观实在的,实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不受屈挠的气概。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这可能是审美不功利的俗话。然而,当我们以后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这种观点有点片面。

许多伟大的英雄和美女已经过去,许多伟大的成功和失败已经过去,只有艺术作品才是真正不朽的。的确,真正的艺术品自然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朱光潜先生这样说,当然是为了纠正人们对审美无用性的误解。

说动人心魄的历史于我们无意义而《短歌行》于我们亲切,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和我们的实用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身处之外的心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作为历史的记录或演绎,艺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体验过当年历史的人可能感受不到。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朱光潜先生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艺术虽然来自生活,但艺术中所用的情感不是粗糙而是内省。

书中说,艺术家在创作自己的情感时,不能同时生活在这种情感中。他们必须把它物化,把站在主要位置的品尝者变成站在客人位置的观众。也就是说,在艺术家亲身经历人生的大起与大落之时是无法将这种情感客观的表现出来,而非要等痛定思痛,心绪得以跳出之时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作为材料进行加工和创作,产生艺术品。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就是摆脱实用性的过程。

当然,除了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外,还有很多基于虚构生活经历的优秀艺术作品。既然没有实际的亲身经历可以跳出,就需要艺术家能够将自己融入所要刻画人的心境与生活中去,去获得主观的情感已获得可以客观刻画的材料。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

归根结底,发现美的过程是一个脱离实际、逐步走向客观的过程。人与风景,分离于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蕴含着被我们发现的机会之美。

既然发现了美,就要去欣赏美。我们常常觉得自然风光是不变的,但人们对它的感受是不同的。正如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事物的这种审美差异,首先是我们欣赏时的移情差异。

我们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心理活动因情绪和经验的不同而不同。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心情愉快时看秋风扫落叶或许会对自然的变化赞叹不已,而当我们心灰意冷时恐怕再见此情此景只会徒增心中的悲凉。根据这本书的观点,我们的移情常常伴随着无意的模仿。

我们听舒缓的**来感受舒缓;听雄伟的节拍来感受澎湃。我们之所以会因为不同的**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为**本身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之分,而是因为我们在聆听舒缓的**时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调节拍进行舒缓的活动,进而勾起了我们记忆里面某种舒缓的人生体验,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所谓的共鸣。

因此,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事物的形象是人类利益的反映。我们虽在移情中模仿着外物,却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也在进行着某种创作,而这种创作产生了我们千差万别的审美体验。

然而,我们什么时候知道我们是在审美呢?审美的过程似乎就像在做梦。我们在做梦时通常不会意识到梦境,只有等梦醒之后才隐约对之前的梦境有所唏嘘。

同样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欣赏越入迷,我们就越难觉察到自己是在欣赏它,也难以察觉自己在审美中所享受的快乐。这种感觉似乎与上述审美脱离实际和客观的原则背道而驰,因为既然我们已直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又怎能断言我们脱离了与作品的实际关系呢?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感有两个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中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二是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要说明这两点,就要分明快感与美感二者。

正如之前所说,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感到满足,喝水、饮食异能感到满足,这二者之满足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区分美感与快感的关键所在。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我们因为满足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快感总是与体验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某种食物是美味的,而这种体验恰恰发生在品尝这种食物的过程中。

相反,我们从欣赏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满足感发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行为之后。在聚精会神之中忘记自我,也正是指在审美的过程中脱离了我们的实际人生从而进入到一种拜托了物质实用的物我两忘境界了。这样,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得到美的满足,确是是一种脱离主观和实际的感觉。

谈美的读后感 篇6

《谈美书简》给我一种处于云巅之中不觉迷绕之感,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十分乏味且专业性很强,虽然朱光潜老先生竭力用朴素的话语来解释僵硬的理论名词,以此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个从未看过听过“美学”,压根不知道有 “美学”存在的人,突然读到一本美学大师谈美学的书,总觉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感觉就像井底之蛙突然跳出井口之后发现世界上还有人这种生物一样,难以应付。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若想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在代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对我来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仅是其中的几句话: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给我以正能量。

读这本书,就像身边有位老者在我身边不断聆声细语,这也让我不禁思索什么是美?原本认为其实这就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没有特定的概念,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才是真的美。而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面,我对于美则有了一种说不出来含蓄之感。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读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评论。只希望以此来记录下读它的心情,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不得不说,朱光潜先生是一个具有强烈国家责任感的人。他非常担心社会学风,不断鼓励年轻人打破禁地,给文坛带来一股清风。他也确实是个“老实人”,经常自我反省,不断思考,不断改正,不断进步。他务实的科研精神是其思想的精华,也是本书的精髓。

当然,他更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决心学习任何科学的人,首先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诚实做人,做诚实的事。

所有不诚实的人都不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去做任何需要实事求实的科学工作。”他在书中一直流露出的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他的文字也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这也是朱光潜先生与其他一些咬文嚼字,拿理论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心生畏惧的学者的最大不同,也正如他所言“如果把它看成易事,就必然会有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危险”,因此他没有,而是尽量让它变得通俗易懂。朱光潜老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职位地方、我的情况)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职位地方去做。

”这是他所坚持的,也正是这样,他才能够写出这样的不朽之作。“唯有品质好的人才能写出好书”这句话也许正印证了这一点。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

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的让人为之动容。俗话说 “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些文字,也足以让我们钦佩这位美学老人的治学态度吧。

谈美的读后感 篇7

我随意地翻了翻《谈美》这本书,发现除了书信没有其他的东西,觉得无趣就放了下来。过了几天,当我翻到傅雷写的《傅雷家书》时,我突然想到,会不会《谈美书简》也是本很好看的书呢?我便带着怀疑的态度读了起来,读完后才感到,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

这本书中,写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亲身经验以及他所总结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观点。我觉得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许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东西的重要性。我想如果只是单纯的把人生大道理写下来,我想不会有太多的人接受的。

聪明的朱先生则采用书信的形式,另外运用形象语言来诠释抽象的审美情趣,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xx,xx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看,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多数人会因为盲目而错失机会,也不会因为不确定而固守自己的东西。

除此以外,这本书也诠释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让人百看不厌。难怪我父亲在我读这本书之前告诉我,如果你读这本书,精神领域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水平。现在一感觉,真的是这样啊!

小小的《谈美》,总共可能不到7、8万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渗透着朱先生亲身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得不感动你我。我想他的这些文字会促使我一点点的成长,让我看到一个深层次人的所作所为。朱先生一生都在这里度过。我们不应该佩服他嘛?

《谈美》读后感二

终于好好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对自己的有很多的启迪和明悟!中学时看过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好像只有第一部分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然而如今重新听一遍朗读版,心里收获感觉颇多。心理学和美学确实值得学习和理解!

这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会更深,更有智慧!

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因为朱光潜先生把枯燥、复杂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

《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她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与你交谈。读罢此书恍然大悟: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东西。

这本书分成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两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教训时所写的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

是的,这句话现在是合我们了。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大意——

可我依然还要在车盖儿上凿个洞,然后伸出头,声嘶力竭喊上一句:“嘿,我要和你谈谈,谈你的现在,谈我的未来。”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要细细品味,觉得书中有道理。一位夫子说:

《开场话》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医治社会腐浊、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药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话语使读者体验“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

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审美体验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永垂不朽。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广之,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道德是现实生活的规范,艺术与极端现实主义格格不入,极端现实主义本来就弥补了生活和自然的缺陷。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吕宾顺在山脚下搭了一个帐篷,帐篷越大越好,并在里面放了几根木桩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木板和排料都堆到一个临时围栏里防御。

但仅仅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了山体滑坡。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命的基础。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

人们不仅对事物有同情心,而且很容易模仿事物的形象。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作者将弗洛伊德心理学引入享乐主义。

“美感”过后伴随着“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艺术之所以是艺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

在离家的火车上看完《轻轻走向完美》这本书,已是晚上,车窗外隐隐约约村落的灯光,让我思绪翻腾,眼泪汹涌而出,心,狠狠的痛了,我想家了,好想好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考证、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但欣赏却要有考据学、批评学作基础。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美是外物、人心婚媾后所产的婴儿,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意象是心灵从混沌自然中创造出来的整体,但是物也应该具有整体整合的可能性。

读过,才知其中的道理。这是一篇教我们如何思考幸福的课文。作者泰勒博士不仅是哈佛大学 “积极心理学”的教授,还游历世界各地做关于“积极心理学关照人类幸福”的专业讲学和报告,《幸福超越完美》就是他通过自己从积极心理学所做出的研究所得和在世界各地做讲座积累的资料案例分析,总结呈现给读者的真知灼见。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错误地承认自然中本来有“美”,它们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通常所谓“自然美”指事物的常态,“艺术美”是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但是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但是因为艺术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想象多半是再现的,即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想象也有创造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创造的想象可以分为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功能。

有思考的作用,然后有选择。 只有有选择,才有创造力。联想可分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又有“拟人”“托物”两种结果。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情感的阴驱潜率使诗人对于出于己者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是旧经验新综合的原动力。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原来似散漫、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散漫、不重复。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借用写诗词必须受格律约束的道理,说明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后来都做到脱化规律的境界。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媒介知识的学习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即吸收现有的文化,即模仿的结束。

所有的艺术家都必须是半是人,而且一半都是工匠。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这只是一种本钱,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所谓艺术生活就是现实生活。

广义上讲,善是美,恶是丑。不仅善与美是一体的,而且真与美是不可分离的。

纵观全书,先生博学多才的本事已经领教过了,无论是古典诗词、传说典故,还是艺术流派都信手拈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

十、十一、十二章,因为先生系统地阐述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的关系时竟然把王昌龄的小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优带昭阳日影来。

”分析得令人叹为观止:王昌龄使用接近联想写到“团扇”,“寒鸦”是拟人的手法隐喻赵飞燕,“昭阳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宠,长信宫四周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长信怨》前两句拆开来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两句,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

《长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龄的独创,但是“七绝”这种格律却不是他的特创,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许多诗人用它。

山下的女人在中国是老虎,到欧洲成了鸭子,所以在中国人的眼里,老虎更具侵犯性,小是家亡,大到国破,无不以女人有关,当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以后,中国的男人似乎终于解脱了,并且有充分的理由来对女人不屑一顾,所以在中国,从来不缺乏对女性进行侮辱的单词,并且很奇怪,这些词语的侮辱对象大多是美女,您要是长相比较谦虚,连被语言侮辱的权利都没。

通过认真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是广泛而普遍的,是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之上的,健康的心理如同健康的身体一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对他们个性的各个方面、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积极影响。书中例举了许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了渴望的学生,甚至是被众人歧视的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原因剖析、方法指导、心理干预等方法,摆脱心理障碍,并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成功案例。

这些案例和方法让我感动,它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使我羞愧的感到自己过去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根本不是一个教育者。

尽管她的故事结束了,但她留给我的却是千思万缕的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晕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谈美的读后感 篇8

2012级40班梁晨

一方面,有人说美,有人说丑。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一样,对美的定义更是模糊。何为美,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读过《谈美》后,我似乎对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初翻《谈美》,第一章便是“什么叫做美”。朱光潜先生运用辩证、引用、对比等多种方法向我们剖析了古往今来一些名家对美的定义,经过深思熟虑,得出了他自己的结论。有人认为美纯粹是物的一种属性,正犹如红是物的一种属性,然而红却是物所固有的,无论有没有人观赏,它都在那里。

但美则不然,艺术美不是自然美,不能用研究红的眼光去赏美,应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所见的价值。但也有人以有用为美,如苏格拉底自夸的突眼便于观察,朝天鼻孔便于呼吸和大嘴便于吃饭等,这些虽有用,但却不能使人产生美的享受。同样,“真的”与“美的”也不能完全划等号,艺术作品取材于生活,却又与生活不同,即“非真”,但它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产生心灵上的愉快与震撼。

美来自自然,但它是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它需要我们在主观上加以欣赏。即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和物的关系上,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的,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认识了“美”,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它的相反字——“丑”。但在美学中,“丑”不完全是消极的。一般人所说的“丑”是指“自然丑”的两个意义:

他可能使人不高兴,例如不规则的线条和嘈杂的声音;或是物,如臃肿的树木和残缺的人,但这些自然的丑陋可以转化为艺术的美。而艺术本身的“丑”却又让人难以理解了。《谈美》的解释是,如果承认美的价值是有比较的,则愈离“恰到好处”的标准点愈远就愈近于丑了。

从美的定义来看,我们转向了美的欣赏。在艺术作品中,无言之美是时常出现的,不论是诗歌文章还是图画,我们都无法借助它们把心中所想的一切都表达出来,但我们可以留下一点空间,言不尽意,让赏美者自己去体会、想象。《琵琶行》中有一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中的无言就使人精神上产生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让人们感受到美。

此外,《谈美》还对诗歌的意境与情趣,中西诗在情趣方面的比较,诗与画,悲剧与人生,**与教育,人们的情感等进行过美的剖析,虽较为深奥,但也使我获益匪浅。

其实,生命的存在本就是美,因为有生命,我们才会有诸多美的体验,我们才能用心灵去创作美,在创造美的同时又欣赏美,跟着朱光潜先生的脚步,继续探索美的奥妙。

谈美的读后感 篇9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和事物,所以我们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每个人关于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朱光潜的书在他面前。他很困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认为艺术生活是朱先生的生活需求,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会审美,才是艺术生活的开始。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无法从事严格意义上的艺术行业,找到生活的味道,也无法把自己的生活史变成一件艺术品。

另外,阅读过程中意外收获的是对道德的理解。最开始我以为道德神圣,是生活必需的准则,内心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并且看不起违背道德的人。后来我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道德变化是如此之大,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道德的许多方面都是违背人性、狭隘的,所以我鄙视道德,提倡顺应自然。

读完《谈美》,但是觉得挑选自己认可的道德,并且在生活中遵循,却是可以给人带来平静而持久的美感。 这或许是人生更好地一种选择。

高中读后感怎么写(集锦5篇)


其实读书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相信读过作品这本书的人有很多,在看完这样的作品,建议大家都可以去撰写一篇读后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读后感具有真情实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高中读后感怎么写(集锦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高中读后感怎么写 篇1

我利用闲暇之余认真拜读了意大利作者亚米契斯所写的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电子版《爱的教育》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

还未真正进入正文,译者序言就有这么一段“这本书一般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认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应介绍给与儿童教育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学校教育到现在空虚极了,单从形式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生命的某物、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的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维持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的水是什么呢?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或许我更不应该将它做为一本儿童读物,我更应该认真拜读,了解其中教育的真谛。

怀着敬畏之心,我认真的拜读起这本书,本书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感人的小故事。

其中始页就有这么一段话“我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可是因为那位亲爱快活的先生已不在,学校也不如重前有趣味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厌学,我们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气氛。现在出现了一个个网红老师,他们将枯燥的化学公式,常见病的急救方式等编成歌,“陡”耳朵上走很陡等拆字法应用到教学中。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革新,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要多跟孩子们沟通,发现探索孩子的`兴趣。我们教师的一个努力,一次教学风格个革新,可能就会激发孩子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记得“我们的先生”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先生看见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让他终止默写,并且认真的查看他的身体,问他身体状况,在此间后面有个同学趁先生不注意,玩起了洋娃娃,被先生发现了,学生已经俯头预备受责,可先生只是说了句,下次不要这样了,其它就什么也没说了。放学后这名孩子找到学生说:“先生饶了我这次!”先生亲吻着孩子的额头说:“快回去吧,好孩子。”如今的教育中我们可能很少有老师能像这位先生一样,用情用爱来对待自己的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叫真心换真心,当我们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想孩子也会有感激之情的。当他们送上一张贺卡,我们也会倍感幸福。当我们面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时,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批评,更多的应该去包容,从侧面让他们去认识到他们的错误,自觉的去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比一味的去批评惩罚更有教育意义。

每一个小故事都耐人深思,就像译者所说:“在阅读时还深深的感到刺激,不觉眼有些湿润,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人的资格外,我在家中已为人妻,在工作中也是执鞭七年的老师。书中讲述了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社会之同情,都近于理想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感觉到理想世间的情味,认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得感激得流泪。

由于自己的职业关系,在阅读中,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一个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我所庆幸在我还未为人母,初入教育事业不久,就能有契机认真拜读这么好的作品。这每一个小故事都会鞭策给自己孩子一个良好的家教。对同学要耐心的进行教导指引,对待工作要虚心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沉淀,做一个有趣的老师,做一个让同学同事喜欢的老师。

高中读后感怎么写 篇2

记得前年听说冯巩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冯巩说:“这是小投资,打投入。”整部影片从开机到杀青,一共投入了200万元。

与那些大片相比,这是非常罕见的。那些所谓的大片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他们用一堆钱和道具堆积起一种虚幻的视觉享受。而这里的大投入,冯巩解释到:“这部影片凝聚了自己闯荡演艺界的情怀,而且是情感投入最多的一部影片。

”当时听到这些东西,第一感觉是:作秀。虽然很喜欢冯巩的相声与他的为人。

直到今年春节,我偶然的**了冯巩的那部《心急吃不上热豆腐》。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一直融入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

无论是冯巩所饰的凳三轮的刘好在自己的三轮车上写着:比宝马少一个论;还是影片中的刘好收留着自己前妻与别人生的儿子的,而那个所谓的儿子始终用“哎”和冯巩交谈;还有刘好为了讨老婆,对那些女人大献殷勤;等等。虽然这些场景乍一看来,很是可笑。

你可能一直在笑,但是在笑的最后,你会突然想到动词cry。没有任何缘由的想起。

影片拍摄的很自然,没有刻意的去表现某些东西。只是在一来一往的生活中,让观众自己去品味。

影片采用河北保定方言,使影片与观众的距离更近。

影片继承了喜剧的一贯作风,大团圆。

虽然从头至尾没有一丝的惊险,刺激。出乎意料。

但看完后,我觉得就像在看隔壁登上第三轮的叔叔的命运。简单,亲切。那种挥之不去的悲伤是淡淡的,永远不会让你哭泣。只会让你的笑,多少有些分量,抑或是思索。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觉得这部电影打破了这个惯例。这部电影不仅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

影片始终坚持小人物、小情节、小方言的原则。

那种小小的悲哀,以至结局时的那种小小的幸福。

从头到尾,我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轻,有种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敲我的心。

高中读后感怎么写 篇3

由于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造**们的性格不同,对社会的认知不同,从而你我都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是人人都想成为一个被别人、被社会所认可的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别人眼中,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李开复博士的《做最好的自己》,给做了最好的解答——做最好的自己。

但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呢?

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大是大非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意味着他是一个道德高尚、诚实负责、值得信赖的人。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句话充分证明了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确立我们的目标。人们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在自己的舞台上做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无论你是在一线工作的收费员,还是在其他岗位工作的收费员,你都是成功的。

二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是与人打交道的基本原则。只要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的面对问题,拥有自信但还要善于自省,有勇气并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就能在工作、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清河监控调度中心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都要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出发,做事时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发生误会时多替他人着想,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当面对上级交与的任务时我们要有出色完成的自信,当面对成绩时我们要自省,戒骄戒躁,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迎接挑战,也要有勇气去承受失败和教训,改变那些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接受那些不可以改变的事情。

三是为之付出行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需要有六种基本行为:追求理想、发现兴趣、有效实施、努力学习、人际交往和合作交往。尼采说:

“人惟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理想是引领人生的灯塔;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充实的生活。只要我们树立伟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有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继续沿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们就会走向成功。

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一生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让我们向保尔柯察金一样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勇于拼搏、坚持不懈向前,谱写最好的自己。

高中读后感怎么写 篇4

【篇一】

今年寒假,我看了一本名字叫《冰小鸭的春天》。我立刻被那只冰小鸭吸引了。

在冰城的一个角落里,一个男孩拿了一块冰雕大师丢弃的冰,雕一只冰小鸭,他把冰小鸭放到了高高的石天鹅脚下。冰雕小鸭听石天鹅说,春天快到了!他非常兴奋,她说:

“春天来了,花儿开在雪地上一定很美!”石天鹅说想:“傻小鸭啊,春天来了,你会化掉的。

”可冰小鸭太渴望春天了,她说:“只要能看到春天,哪怕一下子化掉也行!”

石天鹅终于决定带着冰雕小鸭南下。冰雕小鸭跳进河里,高兴地跟着小鸭们一起游泳。她太高兴了,差点忘了她是冰做的!冰小鸭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不一会儿她就不见了,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春天真好!”

这是多么可爱的冰小鸭呀!她有多固执,她坚持要看春天,只要她不放弃,心里还有希望,她真的看到了。小鸭是冰做的。她只有三个月的生命,但她很幸福。

虽然有些人的寿命很长,但他们总是不快乐,得不到幸福;有的人生命虽短,就像冰小鸭,但是生活得多精彩!幸福不在乎生命有多长,而在乎是否充实!你看,笼子里的动物,虽然受到很好的照顾,寿命也很长,但他们有什么用呢?

每天除了睡就是吃。自然界中动物的寿命没有动物园里的长,但他们生活得多么美好和自由!

最后,冰雕小鸭仍然说:春天真是太好了。证明她渴望春天的勇气。

如果你也是一块冰,你想让她向望春天吗?明明知道自己会融化,你还会大声地说“春天真好!”吗?

冰小鸭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二】

我读了一个故事,叫《被带到悬崖的鹰》。

故事中,一个乡下的樵夫在悬崖上捡到一只奇怪的鸟。老人把怪鸟带回家给小孩子玩。那孩子把那只怪鸟托付给母鸡养。当这只奇怪的鸟长大后,原来是一只鹰,但鹰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经过商议,大家决定把鹰去外面放生了,可无论老人把鹰放生在**,可几天后又回来了,最后大家决定把鹰从悬崖上放生,在没有退路的时候,鹰终于张开翅膀飞走了。

原来,这只小鹰被老农捡回家后,在母鸡的抚养下,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野性,非常眷恋养育自己的家园,舍不得离开那个能够遮风挡雨的窝,再也不想凭自己的力量去生存。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鹰”,如上学放学的时候,爹妈总是送到校门口,直到有一天,爹妈都出差去了,他还不知道上学的路该如何走。

这个故事是我们生长路上的一盏明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敢于走出对父母的依靠,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不要让人替代,这个来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二来能够让我们尽早成长!

【篇三】

前几天,我读过一个小故事,叫《斗力不如斗智》。

在故事里,一个小男孩在山上种了一颗玉米。谷子快成熟的时候,被狗熊发现并吃掉了一些,没吃过的也被糟蹋得像日本鬼子扫荡过一样。小男孩要狗熊赔,可狗熊不依。

小男孩设计让狗熊搬石块,拨树,拖树入湖,可上来的时候,狗熊不小心掉倒湖里去了,男孩乘机跳过来,灌了狗熊一肚子水,狗熊只好讨饶了。

在这个小故事里,小男孩的智慧和勇气令人钦佩。从一开始,他就自信地要求熊赔偿。这不是开玩笑,否则熊最后怎么会求饶呢!

在狗熊这个方面,狗熊自以为自己很强大,压根儿就没有把孩子放在眼里,只当他是个蚂蚁似的,一脚就能够踩死了。狗熊这种轻视和大意,正好被小男孩利用。

他持续地用语言激怒狗熊,从扔石块到拨树,再到拖树入湖,用连环计把狗熊一步一步引进自己精心布置的陷阱里,等它落水之后,再骑到它背上,来个痛打落水熊,狗熊压根儿不知道男孩的计谋,只好乖乖地当了耕牛。

由此我也在想,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只用力不用智,事倍功半,智和力相结合,事半功倍!

高中读后感怎么写 篇5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这是周老先生在《爱与孤独》中写到的。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我们是爱者,同时也是被爱者,我们独自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爱情的浪漫,也许对于我们这些阅历不太丰富的大学生来说爱像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像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像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我们无法把孤独想象成爱的一部分。

读了《爱与孤独》后,我感触颇深。孤独是人的宿命,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周老先生从生命、爱情、婚姻、女性等方面谈起,对我们情感世界加以剖析,让我们重新领悟了过往的人生,同时,对我们今后的未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使我在情感的世界中又成长和成熟了不少。

我们人是复杂的感情动物,每一天都有各种情感围绕在身旁。世上有多少人每时每刻为自己喊着“我要幸福”的口号,可是,却很少有人成功。幸福就像一个摔碎的玻璃球,我们这些寻求幸福的人就是在不断的拾起地上的碎片,不过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拾起所有的碎片来组成那个原有的玻璃球。人们总是喜欢把幸福和婚姻、爱情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事实。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曾经拥有和活在当下,就是幸福的,我们不必为了结果而忽略过程。要学会珍惜和回忆,因为浩渺的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

人类永远活在未完成中,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方面,我们总是期待下一次成绩的提高,事业的更上一层楼,我们不会满足于现实,总是认为这一切并不完美;在现实生活中,最浪漫的爱情似乎都没有圆满的结局,一切真正的爱情都是未完成的。就像人生一样,当遇到分岔路时,总是想象着先走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不会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下去,没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定的路了。这就是人生,我相信,只要此时此刻我们做出了自己认定的选择,就不会有太多的后悔和遗憾留下。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于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每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相反的答案。”前者可能就是人们追求爱情和婚姻的理由,茫茫人海中,两个有情人相遇即是一种缘分,当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所领悟、所理解,此时的两个人不再孤独,他们从所谓的孤儿中解放出来,去完成更大的使命。他们用一切爱的手段去保护这来之不易的相遇与结合,但由于两人之间的关系太紧密,失去了原有“距离产生美”的欣赏,因为沟通的限度,他们之间产生了隔膜。因此,他们的婚姻让双方感到窒息,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这可能就是后者所谓的一个生命不会属于任何另一个人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孤独从此在爱中愈演愈烈。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

人们常说:知识是财富。当我们学富五车,功成名就那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富有的。但是,芸芸众生有几个是出类拔萃的英雄?难道其他人都贫困潦倒吗?我想不是的,年轻就是财富,灵魂深处的爱也会使人富有。爱是奉献,但爱的奉献不是单纯的付出,同时也必是有收获的。当一个孤独的人寻找另一个孤独的人时,便有了爱的欲望。虽然爱情不能消除孤独,但却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当一个受挫者受到另一人的安抚时,便有了友谊的纯真;当年少的你得到无微不至的母爱和宽宏伟大的父爱时,便有了亲情的温暖。爱丰富了人生,爱的体验丰富了心灵。爱是我们生活的源泉和动力,无论爱的经历是否顺利,对于我们的灵魂和内心都是宝贵的收入和财富。

精选阅读

本文来源:http://www.dhs4.com/d/12480.html

  • w
    作文:难忘的故事如何写

    发布时间:2024-03-02

    常见的故事典故有毛遂自荐、凿壁偷光、乐不思蜀、打草惊蛇等。故事典故真实地再现了一段段传奇往事和历史遗痕。从故事典故中我们能学习很多历史知识。我们可以多看一些我国著名的故事典故。那么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故事典故?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作文:难忘的故事如何写,带给大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

  • w
    修养文章500字如何写

    发布时间:2024-03-22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阶段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这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到达终点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即将到来,需要写好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在写工作总结时,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工作中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才能写好这篇总结?你也许需要"修养文章500字如何写"这样的内容,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 w
    作文:给我高智商如何写

    发布时间:2024-02-29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写过作文,通过写作文可以展示我们的文学才华和能力,写作文只要确定了骨架,你的写作文方向就对了。那么,有没有优秀的作文模板供我们参考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作文:给我高智商如何写”,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小编精选出来的“作文:给我高智商如何写”是在众多文章中最为出色的,...

  • w
    谈美的读后感(合集9篇)

    发布时间:2024-03-02

    对于读后感的写作,其实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作者写的作品蕴含深刻的思想。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真心推荐这篇关于“谈美的读后感”的精品文章值得一读。...

  • w
    高中读后感怎么写(集锦5篇)

    发布时间:2024-03-21

    其实读书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相信读过作品这本书的人有很多,在看完这样的作品,建议大家都可以去撰写一篇读后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读后感具有真情实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高中读后感怎么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我利用闲暇之余认真拜读了意大利作者亚米契斯所写的在北...

  • w
    教育著作读后感5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5-31

    读后感,最重要的就是感受到这本书带给自己的感受,第一次读完作品后,我们会被书中的情节惊艳到,震撼到,光阅读完作品之后还不够,还需要将所阅读后的理解与感受写下来。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著作读后感500字怎么写”,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红遍...

  • w
    生病作文600字如何写

    发布时间:2024-02-20

    作文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遣词造句的能力,作文有助于人们流露真情实感,通常在写作中要言之有理或情,才能打动读者,你是否对写作具有浓厚的兴趣?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生病作文600字如何写,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我生病过很多次,但是有一次生病让我最忘——七岁那年的一次发烧。那是一个寒假,我的爸爸妈妈...

  • w
    内科护理述职报告如何写

    发布时间:2024-06-17

    时间飞逝,分秒必争,在过去的这一阶段工作中,虽然很疲惫,但也有收获,我们又要开始进行总结了,每篇工作总结都要坚持辩论法,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那么工作总结要怎么写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内科护理述职报告如何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与“内科护理述职报告如何写”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