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薯 >地图 >读后感 >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时间:2024-03-18 作者:大红薯

相关推荐

今天大红薯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讲述“美学四讲读后感”的文章。读后感注重的是及时的反应,很多情感在读完之后就会自然的流露出来了,阅读作品时,被其跌宕起伏的剧情,流畅的文体深深吸引了。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和感悟生命的转折和变化。有兴趣的观众可以来一睹为快!

美学四讲读后感 篇1

李泽厚《美学四讲》,麦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其中课题讲到的是几种美的本质论。到此课题的时候应该仔细的阅读并加于记录。

书本第一节谈美学是什么的内容,解释美学从无到有,至今为止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美学不能作为艺术学科而存在,究竟美学能不能在为一种艺术呢,美学研究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美学不能作为艺术理论,人类美不能凭着理论来研究美,但是美学他是一门艺术哲学,现阶段来说他是哲学里面的一种,研究美学的学者都是哲学家,黑格尔,鲍姆嘉通,休谟

而哲学是研究人类词语,人生的诗的研究人的一种学科,所以美学与人的生活悉悉相关,从而得出美学的存在与时代。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在自然资本主义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以浪漫主义(包括批判的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现为特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战的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抽象主义以丑为美以苦为乐的自我抗议的异化理论和艺术符号为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进入后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已纷纷独立,构成了庞大的第三世界,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的猛增,跨国公司的强大,中小型企业的繁荣,白领工人的扩大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美学领域,则以多元化的不拘一格,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空前广泛地渗透,花样翻新的加速度和商业文化与反商业文化的对抗和对流等为特征。

美学四讲读后感 篇2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美学四讲读后感 篇3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一)

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时空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而艺术中的时空则成为人类心理成长的方式。

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他所指的天才不是天才,而是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达,具有将深刻的生活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巨大能力,从而创造出伟大的意识境界。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生命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造和欣赏)的个体差异具有本体论意义,即似乎是一个偶然被抛入世界而毫无意义的感性个体,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获得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如此偶然,短暂而艰难,但它是不可避免的和容易死亡的,所以人不能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人就是目的本身。

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反映。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是心理情感的本体。

当艺术作品完全失去其社会功能时,只为审美,而成为纯粹的美,就会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于衰落。艺术作品如何从实用性、功利性的人工生产过渡到所谓的纯艺术审美,是建构心理情感本体的关键之一。

生活只是一堆印象和材料。作为一种美的艺术,生命的力量和时代的激情正是通过对形式的探索和创造而积累起来的。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这即是生活积淀。

原始积累是审美,艺术积累是形式,生活积累是艺术。

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的省视,在经验中去进**感的净化,从而使经验具有新鲜性、客观性、开拓性,使生活本身变为审美意味的领悟和创作,使感知、理解、想象、情欲处在不断变换的组合中。于是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供观赏的少数人物的产品,而日益成为每个个体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识,个体先天的潜力、才能、气质将充分实现,它迎接积淀、组建积淀却又打破积淀,于是积淀常新、艺术常新、审美常新!

艺术正是人类这种作为精神生命本体在不断伸延着的物态化的确证。人们在这种物态化的对象中,直观到自己的生存和变化而获得精神上的培养,增添自我生命的力量,因此所谓的生命力就不只是生物性的原始力量,而是积淀了社会历史的情感,这也就是人类的心理本体的情感部分,它是人是值得活着的的强有力的确证。艺术的最**值就是这样。没有更高的价值。

科学和道德都不能也不能是现生命意义的价值。因此,艺术及其意义,作为历史性和开放性的身份,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而且不仅仅是对现实的体验。它也指向未来。和时间一样,它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它是永恒的时间,所以它是永恒的,只要人类是永恒的。

只有抽象的才是具体的。这里的抽象不是对现实事物的转换抽象,也不仅仅是对情感表达形式的抽象,而是对世界、宇宙、生命的统一理解的抽象,这是概念抽象所不可能的。美感虽然离不开形、色、声、体的感知、想象、恨、欲,但它的高级形态却完全超越了这种感知、想象、欲,进入了人生和宇宙整体体验的某种精神境界。

**之所以比其他许多艺术更能经常达到一定的哲学深度,是因为最高的哲学是对人的情感、对生命和宇宙的情感的诉求,这是艺术作品的意义层。微妙无形,寂寞无听(阮籍)。

自然不仅是耳朵和眼睛的器官,而且是心灵和情感的感觉和理解。它也是生命和存在的全部输入。在中国呈现为与大自然相融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只有当人与自然完全吻合一致,才能达到所谓极乐至乐的审美境界和感受,也就在这时空中超越了时空。至乐无乐不是宗教,而是审美。它不憎恶卑鄙,抛弃感性,否定,抛弃内在和外在的本性。它在情感本身中寻求永恒。

在中国,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怀,悦神主要表现为一种正能量的生命力,即所谓的阳刚气势的健康自然,表现为人类参与天地的自然化。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记忆和自我意识。艺术不是为了审美而出现或创造的。可喻不可喻,可解不可解。理之于诗,如水中盐,有味无痕,性存体匿。即之愈稀,味之无穷。

作为感性生命的存在,人类终将死亡。个体生命处于有限的时空中。因此,人类追求超越这一局限,追求超越这一感性个体的存在,期待并寻求永恒的本体或永恒的本体。

美学四讲读后感(二)

李泽厚《美学四讲》,麦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其中课题讲到的是几种美的本质论。当你谈到这个话题时,你应该仔细阅读并把它记录下来。

书本第一节谈美学是什么的内容,解释美学从无到有,至今为止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美学不能作为艺术学科而存在,究竟美学能不能在为一种艺术呢,美学研究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美学不能看作是一术理论,人的美也不能用理论来研究,但美学是一种艺术哲学。目前,美学是一门哲学。研究美学的学者有哲学家、黑格尔、鲍姆嘉顿、休谟

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生命言诗的学科,因此美学与人的生命悉悉相关,从而可以得到美学的存在和时代。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

在自然资本主义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以浪漫主义(包括批判的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现为特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战的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抽象主义以丑为美以苦为乐的自我**的异化理论和艺术符号为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进入后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已纷纷独立,构成了庞大的第三世界,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的猛增,跨国公司的强大,中小型企业的繁荣,白领工人的扩大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美学领域,则以多元化的不拘一格,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空前广泛地渗透,花样翻新的加速度和商业文化与反商业文化的对抗和对流等为特征。

美学四讲读后感(三)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

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

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美学四讲读后感 篇4

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增长的途径。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层。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作为个体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这即是生活积淀。原始积淀是审美,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

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的省视,在经验中去进行情感的净化,从而使经验具有新鲜性、客观性、开拓性,使生活本身变为审美意味的领悟和创作,使感知、理解、想象、情欲处在不断变换的组合中。于是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供观赏的少数人物的产品,而日益成为每个个体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识,个体先天的潜力、才能、气质将充分实现,它迎接积淀、组建积淀却又打破积淀,于是积淀常新、艺术常新、审美常新!

艺术正是人类这种作为精神生命本体在不断伸延着的物态化的确证。人们在这种物态化的对象中,直观到自己的生存和变化而获得精神上的培养,增添自我生命的力量,因此所谓的生命力就不只是生物性的原始力量,而是积淀了社会历史的情感,这也就是人类的心理本体的情感部分,它是人是值得活着的的强有力的确证。艺术的最高价值便不过如此,不可能有比这更高的价值了。无论是科学或道德都没有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有关生命意义的价值,所以,艺术及其意味作为历史性与开放性之同一,不只是回首过去,也不只是现实体验,它同时是指向未来的。它和时间一样,把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是无时间的时间,所以它是永恒的,只要人类永恒的话。

只有抽象的才是具体的。这里的抽象既不是现实事物变形抽象,也不只是情感表现形态抽象,而是对世界、宇宙、人生的情理交融的领悟的抽象,这种抽象是概念抽象所不可能有的。美感尽管不能脱离形、色、声、体的感知、想象和憎爱、欲望,但其高级形态却完全超越这种感知、想象和情欲,而进入某种对人生、对宇宙的整个体验的精神境界。音乐之所以比其他许多艺术常常更能达到某种哲理的深度,也是因为这最高哲理是诉诸人的感受,情感的人生宇宙感怀,这也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味层。微妙无形,寂寞无听(阮籍)。

大自然之令人魂消骨蚀,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只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在中国呈现为与大自然相融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只有当人与自然完全吻合一致,才能达到所谓极乐至乐的审美境界和感受,也就在这时空中超越了时空。至乐无乐不是宗教,而是审美。它不厌鄙,不抛弃感性,不否定,不抛弃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然,它是在感性自身中求得永恒。在中国,作为崇高感受的悦志悦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奋,即所谓天性健的阳刚气势,表现为一种与天地参的人的自然化。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记忆,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艺术不是为审美而出现或创造的。可喻不可喻,可解不可解。理之于诗,如水中盐,有味无痕,性存体匿。即之愈稀,味之无穷。

人作为感性生命的存在,终归是要死亡的,个体的生命都在有限的时空之中,因此,人追求超越这个有限,追求超越这个感性的个体存在,而期待、寻求那永恒的本体或本体的永恒。

美学四讲读后感 篇5

姓名班级:语文122班学号:5000212177

《美学四讲》读书报告

李泽厚先生的书籍,层次性都比较强,从《美的历程》读到《美学四讲》,感觉他笔下的美学是鲜活而不失严谨的,不像纯粹理论化的美学书籍那样让人读不下去,他总能以他的旁征博引吸引读者的眼球。

《美学四讲》共分为四部分,它也是对“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在书中,作者不仅对国内外各派的观点进行了评论,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文字流畅简洁,结构严谨,宏观性很强。

在我看来,《美学四讲》是非常适合初读美学的人阅读的,因为它将美学、美、美感、艺术分开来谈,给人以更明晰的印象,便于读者的理解。

通读全书,最能引起的我的兴趣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其中提及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以及美感一章中谈到的“建立新感性”。

先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说起,它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神圣家族》、《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剩余价值》、《资本论》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作品中,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与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的。与哲学有关的东西,往往给人一种高贵、神秘的感觉,使人们对哲学的某些点进行研究,以深化其美学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但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真正的美学著作以阐明他们的美学思想,这又造成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理论在概念的表述上有不足与欠缺之处,许多时候会令人难以理解。

因此,学术界对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方向存在争议。在李泽厚的《美学四讲》中,谈到美学一章时,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单列一小节。实际上,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李泽厚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最基本的一条还是真理,即人首先要吃要穿,才能谈其他,这一条我到现在还相信,其他的东西,我认为有很多错误,包括《资本论》,也有错误。”

但是,在处理“到底坚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有言:“我觉得,还是遵循‘不要哭、不要笑,而要理解’。”所以,作者的冷静客观可想而知,他的态度里包含了辩证的思想,即大可不必情感冲动,以爱憎代替了判断,不要因为憎恶教条就痛斥马列,也不要因为“捍卫马列”而大骂青年,最重要的是理解。

作者的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的,他肯定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美学发展的历史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它以新的姿态面对世界的变化。正是基于此,李泽厚又写道:“目前关键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不仅是文艺——美学理论),如何转到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需要上来。

”显而易见,作者是非常重视实践与真实的,他一再强调历史与人的作用。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需要也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要,这就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然的人化”的观念。

紧接着马克思主义美学而谈的,是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这一章节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特别强调“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观点。可以说,全书都是围绕着“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观点展开而谈的,而这一部分,正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集中体现区。

“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其实是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指出这完全不是西方的哲学、人类学之类的那种离开具体的历史社会的或生物学的含义,而是强调作为社会实践的历史总体的人类发展的具体行程。他认为这是超生物种族的社会存在。

在《美学四讲》里《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一节中,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说:“这里要谈的只是哲学问题,即指出如果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去研究美学,就会与过去讲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试想,如果现在更注意从如何塑造人的心灵着眼,分析、考察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才真正能够做到将艺术与生活与政治的外在一般论断吧。

然而,从人类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研究美学并非易事。如我们所知,它不仅需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前提条件,也需要从现代心理学、接受美学、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等观点中汲取可用之处。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谈美,才能不再仅仅是对审美对象的精细描述,而是达到对美的本质的直观把握,也才能够进一步地谈论美感与艺术。

然后我们来谈谈美感。对于美感,李泽厚有以下定义。最广义的“美感”即审美意识(或审美心理),广义的“美感”即审美经验(或审美知觉:感知,理解,想象,情感),而狭义的“美感”即审美愉快(审美感受或审美判断)。

而李泽厚谈论的美感主要是“建立新感性”,亦即关系建立情感本体的哲学问题。

在谈论“新感性”问题之前,不得不弄清楚自然的人化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个是外在自然即山河大地的“人化”,一个是内在自然的人化。而作者所说的“新感性”,仍然是动物生理的感性,但却区别于动物心理,它是人类将自己的血肉自然却生理的感性存在加以“人化”的结果,也即“内在的自然的人化”,这是作者关于美感的总观点,这主要是为了使得主体心理获得审美情感。

《美学四讲》中把内在自然的人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感官的人性化,二是欲望的人性化。前者具体指情感的非功利性,即摒弃利己主义,如:

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食物的“人”的形态,他跟动物吃食没有什么区别。后者是对人的动物性的生理情欲塑或陶冶,与人是具有感性欲望的个体存在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林黛玉的爱情,它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渗透着理性,于是有了超生物的性质,这正也体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总而言之,《美学四讲》是一本结构清晰,立意奇特的美学类书籍,很值得一看,通读一遍,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美、美感、艺术的概念与外延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美学四讲读后感 篇6

《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全面系统地论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立足于“人类学本体论,建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前景。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同意,才能产生美。例如椅子只有被人坐,才成为椅子。然而,对象还必须有客观性质,也就审美性质问题。作者在此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解释客观刚面的条件、因素等是如何成为审美性质的。“一定的形式结构,因为同构感应,引发人们特定的知觉情感,从而具有审美素质。” 但它与动物的同构反映不同,因为人打通够反映是在长期生活实践,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形成的。这里又涉及了美的本质问题。以上三方面是美的三层含义。但是作者认为只有从美的根源,而不是从审美对象或审美性质来规定或探索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哲学问题的真正提出。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即自由的形式)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③它属于一种现代意义的新的客观论,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的客观论。也可以说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不是个人的本质力量,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同时,李泽厚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④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示。它经历了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也就是“由于主体实践力量强大并征服自然对象之后的成果。”如大桥、高楼等有气势,就是具有善的形式力量,它们也是为人服务的,这又成了真的内容,两者是统一的。社会美具有历史尺度,历史的沉埋使社会美更深沉的力量。此外,它还与技术工艺、生活韵律有关。在当今的工艺社会里更需要“天人合一”,它既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自然化。李泽厚从中又延伸出形式美及其一般规律或特征,如对称、节奏等是人来实践力量所历史地造成的抽离。他用沃林格对“抽象”的研究即使形式美的根源,即“‘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收缩和内化。” ⑤所以物质实践的抽离根源自然在缘故的人类劳动操作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中。

然而“现代科技工艺和工具理性的泛滥化所带来的人性丧失……人做了由自己所发现、掌握、扩大的形式力量和理性结构的奴隶”,这种异化真是自然美要解决的课题。自然美的本质也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而不是主观情感意识。李泽厚又用了“自然的人化”解释自然对象为何引起审美愉快。在这里,是一种广阔历史视野上的“自然的人化”,具有历史性。自然美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人的自然化,个体的感性与大自然是相互交往的。在这个交融过程中,更多的是规律性服从与目的性。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精选阅读

本文来源://www.dhs4.com/d/8240.html

  • w
    西游记读后感四年级范文6篇

    发布时间:2024-03-18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作者写的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描写细腻。对于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我们应该更加深刻的表达感受。如何为自己提供关于撰写作品读后感灵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西游记读后感四年级范文6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读后感之《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神话**,是我国古代四大名...

  • w
    四(3)班刘坤其读后感篇一

    发布时间:2024-02-25

    读书可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学习技能。也许大家都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吧!读书只是一种学习形式,“读后感”才是学到的实质,“读后感”比读书更重要。你是否在思考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四班刘坤其读后感篇一》,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暑假读一本好书一天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厚厚的《西游...

  • w
    贪玩的老爸读后感想(6篇)

    发布时间:2024-01-24

    下面是我们为您提供的有关“贪玩的老爸读后感想”的重要资讯,请您将本页添加到收藏夹中更便捷地浏览网站。平时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感想,我们可以选择的做法是用文字记录这件事情。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

  • w
    致教师读后感11篇

    发布时间:2024-01-25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写给初入教师团队的青年人的书。这本书层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师初入岗位的种种困难,以及困难出现的原因,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其切入角却不尽相同。从课堂到与学生的交流;从教学内容到与学生的交育内容。可以说是方方面面...

  • w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悟6篇

    发布时间:2024-03-17

    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感言呢?在毕业之际或者军训结束的这些重要时刻。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精彩的时刻,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精彩的时刻。下面是大红薯编辑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悟”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文中资讯只供参考阅读!...

  • w
    普罗米修斯的读后感6篇

    发布时间:2024-02-17

    在空闲时间,我们有时会选择读一些自己感兴趣书,读作品,让我们的脸上焕发光彩。在阅读过一部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您对于作品都有哪些新的感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普罗米修斯的读后感6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他称赞普罗米修斯勇敢和牺牲的伟大精神。宙斯命令普罗米修斯把自己锁在悬崖...

  • w
    草房子高一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24-01-24

    我们如何写出一篇有内涵的作品读后感呢?每次开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于书中的情节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读后感是我们与作者、作品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草房子高一读后感”。...

  • w
    《龟兔赛跑》读后感300字其四

    发布时间:2024-01-25

    当我们对作者写的作品产生了新的看法时。 书评不必单一,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下面是的编辑精心为您准备的“《龟兔赛跑》读后感300字其四 ”,如果您需要帮助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为您提供支持! 《龟兔赛跑》这则寓言主要讲兔子和乌龟赛跑时,兔子因为太骄傲在半路上睡了一觉,最后输掉了...